“諸位,前方這座城池,便是瓊山縣了!”在一路顛簸之後,車馬來到瓊山縣舊址。
下了車後,眾人總算看到了這一座“瓊州第一大城”,一眼望去,便見一座低矮的城池,其高不到三丈,城體呈土黃色,約寬三四百丈。
別說和瓊州新城比,就算和應天府治下的小縣比,也是十分的寒酸。
比之更寒酸的,則是那些靠在城門口睡覺計程車兵,一個個抱著兵器,毫無守城士兵的模樣。
而此處也不似新城那般人流眾多,只見那低矮的城門下,半天不見一個人影。
“你說這便是瓊山?”看著眼前的城池,朱棣再次發出了自己的驚歎。
不過上一次是驚歎於新城的繁華,這一次卻是驚歎於瓊州舊城的破敗!
想他之前鎮守北平,北邊的衛所和城池已經算是貧瘠之地了,這裡更是貧得不能再貧,真就是一副窮苦之景!
不僅是朱棣震驚,其他人看著此狀,也是陷入了不敢置信之中,他們想不到,豪華的新城背後,竟然會是這般破敗。
而在眾人的驚訝中,于謙已是眯眼笑道:“這確實便是瓊山城,是否有些出乎意料?”
“實則在下第一次看到瓊山城之時,也不敢相信這裡便是瓊州治所。”
“然而這座城池確實是瓊山縣,不僅如此,瓊州諸縣至今都還是維持原貌。”
“瓊王除了開荒擴土,招收流民之外,很少會插手瓊州本地事務,故這些地方都是十年如一日,從未有過變化!”
“此城倒也不大,諸位可隨在下步行入內!”說著,他便邁步朝著土城行來。
朱棣等人見之,自是紛紛隨上,不過剛走兩步,隨著一陣海風吹來,黃土地上便揚起了塵沙,讓他們不得不掩住了口鼻。
張輔看著這凹凸不平的黃土地,不由詢問道:“瓊州既有混凝土,為何不將這道路修繕一番?”
可他這話一出,于謙就道:“無他,府內無錢而已,瓊州氣候適宜,糧食一年三熟,但稅收也是依此上繳,熟一次便要收一次。”
“而此地距離京城極遠,路上損耗亦是稅戶承擔,如此一來每年上繳田賦便有四成之多。”
“也幸得瓊州此地氣候,產量比之江南更大,故此雖累次疊加,百姓亦能承擔。”
“可除了田賦之外,尚有賦捐、丁稅,自永樂一朝來,零零總總一年需得收繳十數次之多!”
“如此上繳的多了,留於地方的便少了,更勿論此間百姓還能剩下多少餘糧。”
“幸得現任瓊州知府劉公體恤百姓,不設雜稅,故此間百姓尚能以此求活,但也僅是求活,至於修繕一事,那自是無錢使得!”
他口中的這個劉公,名叫劉銘,本是廣西梧州府通判,在永樂四年受命南下撫黎。
因為做事得力,便被朱棣任命為瓊州知府,隨後就留在了瓊州,擔任知府直到了現在。
聽得於謙讚揚劉銘體恤百姓,朱棣便有些氣不打一處來道:“若是體恤百姓,怎能坐視那些百姓淪落為佃戶?”
這指的自然是新城那些給朱高燨打工的百姓,雖說這事合法,但終究還是挖了他牆角,他心中自不好受。
可於謙見朱棣如此,卻搖頭道:“正所謂人各有志,貴人也莫將此事歸於劉公身上。”
“實則劉公擔任知府十分盡職,為人清廉,愛護百姓,也算是個難得的清官。”
“至於彼等百姓為何如此,也不過小民逐利而已,在下雖未曾見過,但還是知道不少此中事蹟。”
“據說當年瓊王抵達此地時,田地不過千畝,隨從不過數百人,日子同樣清苦。”
“可瓊王在抵達此處之後,並未以此為異,自永樂二年開始,便大力招收流民興建工坊,開辦學校,普及教育。”
“那時節,瓊州之地不可謂不兇險啊,此地孤懸海外,草木茂密,野獸成群,實乃絕島窮荒之地。”
“除此之外,島上黎漢矛盾極大,三年便有一場大叛亂,每月都有小動亂!”
“這等地界,瓊王卻是不懼艱險,沒有木材便開荒擴林,沒有生鐵便四處探尋,幾次深入不毛之地,方才定下居所!”
“瓊王定局尚且如此艱難,瓊州百姓又能如何?那日子也只是水深火熱罷了!”
“為了防備外敵,瓊王開始興建塢堡;為了容納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瓊王只得帶頭開荒!”
“如此兩載,倒是開闢了良田數萬畝,又兼工坊效益極佳,瓊王索性免去了大半田租,只收兩成!”
“諸位想想,尋常百姓若為佃戶,田租與稅賦便要繳納大半,便不為佃戶,田稅也許繳納三四成。”
“見得瓊王免稅,又兼治下安定,百姓怎能不心生投靠之意,由此便紛紛投獻自家田地至瓊王麾下。”
“瓊王仁義,自不會白要,皆是平價買下,百姓見之如此,更是欣然來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