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芹的主要任務還是為徐凌找需要的文獻資料,同時對徐凌的分析進行初步的判斷和查漏補缺。
很快,徐凌的分析開始了,手中的筆在紙上刷啦啦地遊走著,一個又一個數學符號躍然紙上:
小球下沉過程中,以容器為參考系。z軸方向上,運用牛頓第二定律,ma=fa+fγ+fd+pa。
同時,由於球的質量很小,球的加速度和增加的附加質量力之比遠小於1。這說明相對於水,球的慣性可以忽略。
經過一系列近似和各種表示式的具體代入,再由積分關係,可以得到球的豎直下落深度。
最後透過計算機模擬,徐凌驚喜的發現,在一個高度範圍內,理論和模擬模擬結果是能夠吻合的。
徐凌這邊進行得很順利,反觀季芸那邊,三人已經是焦頭爛額了。
雖然季芸有大概的想法,但具體到每一個細節,她就有些有心無力了。
比方說,射流可能不是正對著球產生的,於是碰撞就不是正碰了,一個小小的偏向的角度就成了一個折磨人的引數。
更不用說什麼空氣阻力,什麼球因為沾水而出現了質量變化。
趁著秦芹查詢文獻的空當,徐凌決定對季芸三人進行一個簡單的引導。
“速度不是沿著z軸方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嗎?”
徐凌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說道。
季芸有些尷尬地撓了撓頭,臉頰瞬間浮上了一層緋紅。
“還是很好解決的,方向不正,那我們進行一個分解就行了啊。把速度分解到z軸方向,先研究z軸方向的速度。
然後,我們發現,這個偏轉其實並不明顯,我們可以近似地處理,給最後的結果加一個修正項就好了。”
徐凌給出了提示。
對啊!
向量分解啊!
這怎麼都沒想到呢?
季芸似乎有些懊惱,但對於徐凌她不得不更佩服了。
明明年級比自己低,怎麼就這麼厲害呢?
黃雲峰和梁修遠兩人這時也反應了過來,立馬開始用手在空中比劃起來。
……
眾人拾柴火焰高,這句話說得果然沒錯。
在徐凌充分發揮了小組每個人的力量後,只不過花了兩天時間,就已經把所有的理論分析理得清清楚楚了。
哪怕是讓他現場去做一個報告,也未必難得住他。
並且徐凌沒有選擇親自做實驗,而是用計算機做的模擬實驗。
這樣一來,時間又省下了不少,小組幾人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對各種問題進行探討。
這些問題包括了對一組同學的分析思路的猜想,對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問題的理解,以及對一組同學可能會出現的錯誤的預估。
總而言之,徐凌和小組幾人已經做足了準備,對模擬對抗的正式打響翹首以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