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洛珞的話音落下,吳峻的思緒,卻像被什麼無形的東西抓住,在洛珞提到的那兩個名字上盤桓不去——禺谷站,盤古堆。
他並非文科出身,但那些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早已滲入骨髓。
眼前的景象是冰冷森嚴的鐵絲網、探照燈、荷槍實彈的戰士、轟鳴的機械……這一切是為了捕捉那比恆星更狂暴的能量。
然而,這兩個名字,卻給這座為未來而設的堡壘,注入了一股暖流。
禺谷站……
彷彿他們不再是現代工程的建設者與守護者,而是接過了夸父那根巨大的手杖,踏上了一場新的追日征程,最終停駐在這傳說之地,準備汲取那同樣足以飲幹大河大海的能量之源。
盤古堆……
他們即將在此地建造的,不正是一個要在微觀層面重演開天闢地的裝置嗎?
那瞬間的聚變反應,釋放出足以媲美恆星核心的狂暴能量,不正是要在人類掌控下,劈開“化石能源”這片混沌,開闢出新的、澄澈的“清潔能源”紀元嗎?
太貼切了!吳峻心底翻不由的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
這——就是他們骨子裡的浪漫啊。
他握著方向盤的指節微微收緊。
“禺谷站……盤古堆……”
吳峻忍不住低聲唸了出來,聲音在狹窄的車廂裡顯得有些突兀。
洛珞沒有睜眼,只是那微閉的唇角似乎若有若無地向上彎了一下,像是洞悉了吳峻此刻內心的波瀾。
“吳中校也喜歡這兩個名字?”
洛珞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卻依舊平穩。
“洛總”
吳峻的語氣比平時更鄭重,甚至帶上了一絲他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敬意:
“這名字……太絕了!禺谷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神話也是現實,盤古更是一擊……就打中了心底最深處的東西!”
他頓了頓,努力尋找更貼切的表達:
“不只是貼切,它……它有根!紮在我們這個民族骨子裡最深處的根!夸父追日,盤古開天,那是刻在dna裡的故事,是祖祖輩輩對著星空幻想過的力量和浪漫。”
他的聲音漸次低沉,帶著一種深切的共鳴:
“感覺肩上扛的都不只是任務了,好像還有……血脈裡的那份勁兒?”
“是啊”
洛珞深以為意的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神話從來不是虛幻,那是最初的宇宙觀,是對力量和秩序最本能的渴望與敬畏,我們,只是在用另一種形式,重寫那些刻在星空下的故事罷了。”
……
伴隨著地基平整完成,試驗堆的主體正式開始了建造。
重型運載船的汽笛聲撕裂了清晨的黃澤海霧。
“振華31號”半潛船巨大的鋼鐵身軀緩緩靠向臨時加固的深水泊位,如同史前巨鯨浮出水面。
其上被特製鋼籠固定著的,是直徑達15米的杜瓦基環——盤古堆的核心真空容器基礎段,閃爍著冷冽的金屬幽光,在晨曦中的光芒下倒像是個超大號的戒指。
岸上,數十臺重型機械早已嚴陣以待。
吳峻中校和聚變堆的副總工程師王世峰站在臨時搭建的指揮高臺上,銳利的目光掃過每一個關鍵節點。
加密頻道里,洛珞清冷而平穩的聲音在工程師們的耳麥中響起:
“運輸工況複核:海上搖晃譜分析完成,液壓定位補償引數載入完畢。趙工,解除安裝程式按最高冗餘預案執行。”
“收到,洛總!”
副總工王世峰緊盯著實時監測屏,浪湧讓儀表讀數微微跳躍:
“拖輪組釋放反向牽引波,抑制2號錨鏈方向的橫搖諧震!吊裝組準備!”
基坑施工現場,巨大的負壓抽吸裝置轟鳴著,將基坑底部的積水迅速排出。
十臺鑿岩機在精準劃分的網格區域同時怒吼,衝擊鑽頭啃噬著裸露的花崗岩層。
測量員將最新的巖芯樣本遞到趙工面前:
“標高負37米!爆破孔加密區預留完畢!巖芯硬度指數達標!”
王世峰掰開斷裂面,強光手電照射下,清晰可見65°斜向節理紋路。
他瞳孔微縮,立刻對著對講機喊道:
“調整d7區方案!裝藥量降7%,錨杆傾角加15°,支護網用a級密度!”
三天後。
千噸級履帶吊巨大的臂膀緩緩提起杜瓦基環,沉重的陰影瞬間籠罩了整個基坑。
這一刻,所有工地的喧囂都彷彿靜止了,只剩下鋼索摩擦的咯吱聲和液壓泵低沉的嗡鳴。
基坑基準點上,十六臺鐳射跟蹤儀同時亮起,精密的光網瞬間編織而成,如同無形的天羅地網,籠罩著即將落位的龐然大物。
“真空密閉環水平定位系統,啟動!”
在數千雙目光的注視下——包括透過加密影片系統實時關注的洛珞——鐫刻著“華重冶鋼一廠”銘文的杜瓦基環,如同被無形巨手穩穩託舉,向著精確計算的座標點沉降。
鐳射跟蹤儀實時反饋:x軸偏差:+0.03mm y軸偏差:-0.07mm z軸傾角:0.0012°
“落位完成!”
短暫的死寂後,巨大的歡呼幾乎要衝破臨時指揮棚。
然而,歡呼聲未落,加密頻道里洛珞的聲音清晰地切入,沒有絲毫停頓:
“落位符合要求,但熱膨脹臨界模擬預判:法蘭密封圈在工況溫差下變形風險存在,李教授,立刻啟動液氦注入口模擬工況載入,進行熱變形驗證。”
沒有質疑資料的準確,他跳躍到了下一個可能的風險環節。
“明白,洛總!”
李衛國毫不猶豫,命令下達,超低溫液氮瞬間透過檢測管道噴湧進基環與下部結構的接合部。
白色的霜霧瞬間瀰漫開來,溫度驟降。
夜幕降臨,籠罩黃澤島,霧氣中,數名工程師快速靠近接縫處。
杜瓦內層結構亮起了強光,一場屬於低溫世界的精密戰役拉開帷幕。
液氦溫區冷屏元件在特製的-200c預冷艙內完成了最後的檢測,被真空吊臂緩緩送入杜瓦內部。
亮銀色的多層鋁箔隔熱層在低溫探照燈下,反射出藍紫色的奇異光暈,如同巨龍的鱗甲覆蓋在冰冷的金屬骨架上。
指控中心——負責液氦溫區安裝的張工看著主屏各項指標均顯示綠色,略微舒了口氣,向身邊的副手低語:
“冷屏元件嵌合度99.5%,b7區邊緣溫差……嗯,0.15c,還在允許範圍,再加把勁,天快亮就能收工了。”
副手聞言也露出如釋重負的微笑,雖然是加急的工程,但這一環節完成,他們也能鬆一口氣了。
就在這時,張工突然間注意到洛珞緊皺的眉頭,不由心裡咯噔一聲,好像有種不好的預感。
連忙低聲問道:
“洛總?有什麼問題嗎?”
洛珞沒有立刻回答。
他那經過系統開發,遠超常人的計算力正如同高倍顯微鏡般聚焦在螢幕一角,那是位於冷屏元件西北角——b7區的三條並列溫度曲線。
乍看之下,它們平穩地向上爬升——這是元件嵌入過程中受微量環境熱傳導的正常升溫。
但在洛珞的腦中,《多維流形振動響應圖譜》的模型已經高速運轉起來。
即便資料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但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沒有根據,單純的數學直覺。
而過往的經驗告訴他,無論是純粹數學的理論計算,還是一些相關的實驗專案,當他感覺資料不對的時候,往往都可以找到真實存在的原因。
“零點七秒。
”洛珞低聲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讓主控室的鍵盤敲擊聲瞬間靜了下來。
“什麼?”
張工沒反應過來。
洛珞沒有解釋,手指如刀,精準地點在b7區的三維結構圖上:
“放大b7-b5、b7-b6、b7-b8三組溫度資料的時間軸座標軸精度到微秒級,再迭合這個區段中高頻震動譜的濾波分析。”
技術員緊張地操作,所有人屏息祈禱著,希望別有什麼意外發生……目光聚焦在突然被放大的螢幕上。
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幾條波動更劇烈但似乎……還算在閾值邊緣的曲線。
張工快速瞄了一眼報警閾值設定值,不由的鬆了口氣,同時在心裡暗道:
“都在安全區啊,難道是洛總太過敏感?連續低溫作業這麼久……”
但洛珞的眼神卻更加鋒利起來,他在那些細微的波動中,看到了更深層次的關聯性扭曲。
溫度資料不是均勻的波動,在某個特定的點,溫度的變化率出現了一個極其微妙的“遲滯”,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對應的震動頻譜,一個尖銳到幾乎被淹沒在背景噪音中的非諧波分量在2khz附近尖刺般凸起了一下。
這一點異常小的幾乎微不可查,換做別人非得當成一個小的資料突刺忽略了過去。
但他卻不會。
在數學上這些年的研究告訴他,數學是不存在誤差的,有資料誤差的只有實驗,如果是超出標準範圍的誤差,那要麼模型出了問題,要麼就是實驗有問題。
而他……是絕對不會懷疑自己的數學模型的。
“……相位差異常,耦合共振點形成。”
洛珞喃喃自語,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理解這幾個詞背後意味著的物理圖景。
在他的《微區熱傳導流形場》模型中,b7區這個點的熱傳導路徑瞬間變得“粘稠”,如同潤滑良好的齒輪突然卡進一顆微塵,能量流動開始產生細微的渦旋和堆積。
“壓力累積……晶格滑移臨界點逼近……”
他腦中的數學模型發出了無聲的警報。
“洛總?”
張工的聲音有點乾澀,他開始感到不安了,不會真的有什麼他們沒發現的東西吧。
旁邊一個年輕工程師盯著那需要放大多倍才能看清的毛刺,還是不太信服:
“這……會不會是感測器本身噪聲?或者某個固定件的微小振動?振幅太小了……”
“調b7區的實時熱成像”
洛珞打斷他,語氣不容置疑,但更關鍵的命令還在後面:
“同時,把《微區熱傳導流形場》的實時模擬輸出迭加到b7區三維模型上。”
當這兩幅圖景同時展開在主屏上時,那幾乎看不見的熱點,在傳統熱成像圖裡僅僅是色溫邊緣一丁點不易察覺的粉紅色調差,但在流形場模擬圖上——一個清晰的、螺旋狀凹陷的能量渦旋結構被標亮出來!
它在螢幕上就像一個小型的黑洞,正在吮吸和擾亂周圍規則的熱流場。
“看見這個‘拓撲奇點’了嗎?”
洛珞的光筆點在那個凹陷中心:
“能量在這裡堆積無法順暢傳導,區域性應力急劇升高……鋁箔晶格開始發生大規模滑移了,這是塑性屈曲的前奏!”
……
此刻是另一邊的安裝現場,空氣中,液氮噴淋管環繞作業區,霜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金屬構件上凝結、蔓延。溫度監測儀讀數定格在令人心悸的-269c。
“多層絕熱系統就位,準備開始冷屏巢狀。”
李衛國操控著機械臂,小心翼翼地將第一塊巨大的弧形冷屏元件吊向預定位置。
不過就在冷屏即將嵌入卡槽的瞬間。
“暫停!”
洛珞的聲音陡然在加密頻道里拔高了一個度,穿透了機械運作的嗡鳴。
是的,即使在總控中心,他也透過微振動和溫度變化趨勢模型,預判到了問題!
他的指尖精準點在三維模型西北象限:
“b7區感測器矩陣,過去11秒內三次出現非週期性微震盪。”
調出的原始資料流證實了他的判斷:看似平滑的黃色溫度曲線深處藏著鋸齒狀毛刺,而震動頻率的傅立葉變換圖上,突兀的非諧波分量正如毒蛇吐信般閃爍。
總工程師慌忙調取紅外熱成像,畫面裡冷屏表面仍是一片均勻的鈷藍色。
“溫度分佈正常啊……”
話音未落,洛珞已用光筆圈出三處畫素點:
“這三組相鄰感測器存在梯度差,傳統模型會判定在誤差範圍內。”
他調出自己構建的《微區熱傳導流形場》給現場同步過去,螢幕上立即顯現出詭異的漩渦狀能量分佈:
“看見了嗎?這裡形成了區域性熱力學奇點——應力集中正在誘發材料晶格滑移。”
彷彿驗證他的話語,警報陡然尖嘯。
西北角某塊鋁箔的實時形變監控突然飆紅,三維模型對應區域泛起蛛網般的裂縫模擬線——正是洛珞點出的b7區。
在所有人尚未從資料風暴中回神時,洛珞凝視著那些扭曲的曲線低語:
“塑性褶皺開始了傳統熱膨脹演算法根本算不出這種微觀尺度的非線性畸變。”
“右側觀測鏡頭!第三層鋁箔隔熱氈邊緣,2號節點附近!”
作業區的工程師立刻將高倍內窺鏡對準指定位置。
畫面傳到指揮中心和洛珞的螢幕上:
在極低溫帶來的巨大收縮應力下,數片迭加的鋁箔邊緣出現了細小的、不規則的塑性皺褶!
雖然只有零點幾毫米的幅度,但在追求極致熱隔絕效率的聚變堆真空腔體內,這就是可能導致區域性熱輻射洩漏的致命缺陷!
“是塑性皺褶!溫度驟降太快,區域性應力過大!”
李衛國立刻判斷出原因,冷汗瞬間滲出額角,這是實際操作中難以完全避免的製造和安裝應力集中問題。
總控中心氣氛瞬間凝固。更換整個元件?工期將嚴重延誤!強行安裝?後果不堪設想!
所有人的目光,透過影片系統,都下意識地投向了螢幕上那個年輕總師的面孔。
洛珞的眉頭瞬間緊鎖,指尖在桌面模擬的全息結構圖上迅速勾勒。他的目光銳利如鷹,腦海中急速翻閱著所有相關的材料資料和過往經驗。電光石火間,他捕捉到了解決方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