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那兩方一起對華方發難,局面當即變得針鋒相對起來,就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無形的硝煙。
至於剛剛結束的常規議程早已被眾人拋在腦後,此刻,會議室內的焦點全集中在大螢幕上的幾幅衛星影象和一份剛由老美代表提交的情報評估報告摘要上。
張濤端坐在華方席位上,神情沉穩,雙手平放桌面,指尖卻微微收緊——這場突如其來的發難,是那兩方精心策劃的陷阱。
他目光掃過對面的兩方的代表格倫·威爾遜和安德烈·薩夫羅諾夫,內心冷笑:
別看他們今天大談合作精神,實則都藏著自己的算盤。
如果美俄真找到了可控核聚變的新路徑,他們只會死死捂住,然後藉此敲打世界霸權,哪會像現在這樣裝出一副“正義衛士”的嘴臉?這簡直是國際博弈中最可笑的虛偽。
張濤腦中飛速盤算著這場鬧劇的真相,其實對此情況他們已經提前有所預料的,因此今天的會議中對方突然發難,儘管看起來想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但實則完全在他們預料之中。
美方能源部高官威爾遜起身時,那份故作鎮定的傲慢,分明帶著霸權陰影。
他手裡的衛星影象和情報報告,早已被美俄情報機構過濾過,只擷取能汙名化華國的片段。
威爾遜高喊黃澤島工程違背iter“團結合作”初心,還搬出智慧財產權規則——可笑!
三年前,美國勞倫斯實驗室秘密推進慣性約束專案時,連基礎資料都不願共享,iter會議上從不提及半字。
別看薩夫羅諾夫緊隨其後,大聲的附和著,可他卻清楚得很:e方的託卡馬克專案一直吃老本,技術停滯,現在是看到他們取得了些成果就紅了眼。
張濤不屑的暗自思忖,這些人哪是關心科學進步?
不過是想用“共同規則”綁死h國的手腳,讓他們在新技術上的聚變工程,這株新芽胎死腹中。
但張濤的臉上依舊波瀾不驚——反擊必須精準,不能漏出絲毫破綻。
而另一邊的逼迫也並未結束。
m方能源部高官格倫·威爾遜清了清嗓子,銳利的目光掃過華方代表團:
“主席先生,我們提請與會代表特別關注中國在舟山群島黃澤島的活動,如我方展示的影象所示,大規模基建活動正在進行,其設施規模、防護等級遠超一般工業標準。”
“更有明確證據——來自我方及盟友的可靠監測源——顯示該區域於1月份記錄到明顯異常的高能鐳射脈衝輻射,峰值特徵與大型慣性約束鐳射裝置相符。”
“結合已知資訊,中國方面暫停了其位於合肥的east——一個與iter緊密相關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核心實驗,我們完全有理由質疑,中國正在黃澤島秘密建造大型鐳射核聚變研究設施,並且可能將其置於iter框架之外的單邊技術軌道上。”
“這不僅背離了iter合作精神中關於透明度與共同進步的核心原則,也可能構成對本組織共享智慧財產權規則的潛在規避。”
他的措辭嚴謹而充滿力度,直接引用了iter章程關於智慧財產權共享和透明度義務的條款。
俄方代表,物理技術專家出身的安德烈·薩夫羅諾夫緊隨其後,語氣更為冷峻:
“俄方的獨立監測分析完全支援美方的基本判斷,黃澤島工程的性質已超出基礎研究範疇,其安保措施之嚴密,技術路線選擇之清晰,目的指向性之明確,都使我們不得不產生合理關切。”
“iter作為人類共同夢想的平臺,參與者理應展現更大的誠意,華方在east專案上的突然停頓,轉而投入一個更側重於武器相關技術路徑的、完全不受監督的大型工程,這令我們深感不安,希望華方做出詳盡的解釋。”
他將技術質疑巧妙地引向了對目的正當性的拷問。
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默,氣氛變得極其凝重。
各國代表的目光,或審視中帶著憂慮、或中立夾雜著好奇,齊刷刷地投向華國代表團區域。
華國代表團團長、張濤眉頭微蹙,但神色依然沉穩。
他身邊的陳明低聲迅速補充了幾句,張副局長點了點頭,緩緩站起身,目光平靜地掃過美俄代表以及會場其他成員。
“感謝威爾遜先生和薩夫羅諾夫先生的關注。”
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帶著不容置疑的冷靜:
“首先,關於east專案核心試驗的調整,此前我方代表已在議題討論階段做過說明,這是基於國家整體科研經費最佳化配置評估、國內聚變研究路徑階段性成果比較,以及為進一步聚焦資源支援iter主體工程而做出的正常內部調整。”
“east團隊多年來的優秀成果,尤其是在長脈衝高引數等離子體執行方面為iter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有目共睹,其貢獻毋庸置疑。”
“專案的區域性節奏調整,絕不意味著放棄託卡馬克路線或降低對iter的承諾投入,事實上,我國對iter核心部件的研製和資金投入,從未有過絲毫動搖,這有詳實的履約記錄可查。”
他稍微停頓了一下,語氣轉而更加堅定,甚至略帶一絲剋制的強硬:
“至於黃澤島的工程,美俄代表僅憑几張未經證實的衛星圖片、一些來源存疑的所謂‘異常輻射訊號’,以及對正常港口建設活動的過度解讀,就妄下結論。”
“指責我國正在建設所謂的‘大型鐳射核聚變設施’,並暗示違背iter精神,這種指控不僅嚴重違背事實,更是一種對聯合國主權平等原則的粗暴干涉!”
張濤的聲音略微提高,展現出專業的姿態:
“我國在舟山黃澤島地區,確實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國家級民用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專案。該專案的主要目的是服務於海洋觀測、深海資源勘探輔助技術驗證以及新型船舶材料與結構的耐久性測試——這是一個涉及海洋工程、材料科學與安全防護技術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專案立項審批完備,完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與國際通行的民用科研規範,各位看到的所謂嚴格安保措施,是任何涉及尖端裝置、敏感儀器的大型研究平臺所必需的常規防護,旨在保護昂貴的國家資產免遭盜竊、破壞或環境侵害,其核心目標是確保科研安全和公共安全,與所謂的軍事專案毫不相干。”
他轉向美方代表:
“威爾遜先生提到的高能鐳射訊號問題,這需要更精確的科學溯源和專業鑑定。”
“眾所周知,沿海地區大型工業活動、特種船舶檢修,特別是涉及高功率切割、焊接作業、乃至特定的大氣物理或天體物理觀測實驗,都可能產生不同波段、不同強度的電磁訊號。”
“在缺乏詳實原始資料、具體引數和明確位置標定的情況下,僅憑一次或數次訊號特徵就斷言其為大型慣性約束鐳射裝置的執行證據,這違背了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嚴謹性原則。”
“請美方提供詳細的原始資料和測量報告,以便第三方獨立機構進行復核,單方面的可靠來源評估,在這樣重大的國際場合作為指控依據,顯得過於草率和缺乏依據。”
他巧妙地反將一軍。
針對俄方隱晦的技術路線關聯論,他更是正面回應:
“至於薩夫羅諾夫先生提到了慣性約束聚變的研究路徑與east停頓的關聯性。”
“我必須強調,我國的聚變研究是全面佈局的,鐳射驅動慣性約束技術作為基礎物理研究的一個分支,其探索意義和潛在應用價值是多方面的,例如極端條件下物態研究、高能量密度物理、甚至未來空間推進概念的探索,其研究目標完全是和平利用核聚變能。”
“將特定科研方向的選擇,主觀臆斷地與保密或武器開發掛鉤,這不僅是對我國科學家合法研究權利的侵犯,更是在國際上製造不必要的誤解與壁壘,這與iter倡導的開放合作、和平利用的宗旨背道而馳。”
他環視全場,語調放緩但分量絲毫不減:
“華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是iter計劃堅定的支持者和貢獻者,我們遵循iter規章,履行成員義務,從未也不會進行損害組織利益或違背共享原則的活動。”
“任何未經證實、帶有偏見的猜測和指控,不僅傷害雙邊互信,也對iter內部團結與合作氛圍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我們敦促美俄及其他相關方,摒棄零和思維和冷戰殘餘,迴歸到基於事實和科學證據的理性對話軌道上來。”
“對於黃澤島專案,我們有充分自由的保障措施,會在專案進展符合國際學術交流慣例的節點,適時透過正常渠道與iter同行進行交流。”
“但在現階段,它就是一個單純的內部的民用科研專案,不應也不容許受到無端的指責和干涉。”
一番發言擲地有聲,態度也是不卑不亢。
這群人張口“團結”,閉口“監督”,可私底下早透過衛星和t工對他們的工程監視多年。
老美cia前腳分析華國物流資料,後腳就在國際論壇散佈“技術威脅論”;俄方截獲能量輻射資訊後,第一時間不是探討共享,而是向美方送交換籌碼。
他們的“不良用心”昭然若揭——非但自己不願分享突破,還要把別人拖入泥潭。
若真有了顛覆性創新,美俄恐怕只會像護食的餓狼,用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封鎖一切。
此刻竟能端坐檯上大言不慚的談什麼坦誠合作?天大的諷刺!
且不說他們就算真的是在託卡馬克上取得了重大成果,那麼想要交流,其他幾方也要拿出來誠意來。
要是真想空手套白狼,怕是有些天真了。
更何況他們還真就不是搞的託卡馬克。
要知道所謂的iter計劃,也僅限於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無論是華方還是其他各國,也都是基於這一方向展開合作的。
可不代表所有聚變相關的工程,都要向這裡靠攏和報備。
就好像幾家合夥包了片西瓜地,大家商量好賣西瓜賺的錢平分。
以往總有些人想要多分錢少幹活,這也就算了,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看到他們在旁邊的哈密瓜地賺錢了,居然也想跑過來分一杯羹,但問題這片哈密瓜連土地帶種植,可都是他們一個人乾的,跟其他幾個人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總不能因為咱們合夥包了片西瓜地,連我自己的地和其他水果都搭進去吧。
這是什麼強盜邏輯。
至於把禺谷站偽裝成民用科研專案,他們說的也是無比坦蕩。
既然這片地並非咱們一塊承包的,那你管我種什麼呢?種什麼都跟你沒關係。
只要跟iter協議無關,他們就有權對自己的專案保密,偽裝成什麼都是合理合法的,誰也管不著。
因此,隨著華方的發言結束,會場再次陷入一片寂靜。
美俄代表的臉色都有些難看。
華國的反駁並非空洞的否認,特別是要求美方提供原始資料的要求,更是一個對方難以立即滿足的回擊。
格倫·威爾遜鐵青著臉欲言又止,薩夫羅諾夫則交叉雙臂,沉著臉不再發言。
這場交鋒,在表面上看似華國成功地將對方頂了回去,壓制住了最直接的指控,但圍繞黃澤島工程秘密的猜疑與未來必然更激烈的監視與反監視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
會場氣氛凝重,各方都在重新評估對方的立場和底線,空氣裡的不信任濃得嗆人。
而這場會議,最終也並沒有討論出什麼結果,而是草草收場,但那份由衛星圖片和高能輻射訊號拼湊出來的“證據”,卻像一根毒刺,深埋在了會場的不信任氛圍裡。
表面上看,指控被擋了回去,水面下的暗湧卻驟然翻騰。
接下來的討論,註定將在這種高度不信任的背景下,在技術細節和程式規則層面繼續進行,更加艱難。
接下來的數週,華國代表團在iter總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刁難。
技術共享研討會變成了精密的情報試探場。
當討論到核心的等離子體約束引數最佳化或材料抗輻照效能時,歐洲代表皮埃爾教授總是不經意地將話題拋向華國:
“張團長,據我所知,你們在east專案上曾取得過邊緣局域模控制的重大進展,這項技術對未來示範堆至關重要。”
“考慮到全球合作的大局,貴國能否分享一些相關實驗細節和經驗?當然,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
美國代表威爾遜立刻跟進,眼鏡片後的眼神閃爍:
“確實如此,iter章程明確規定了技術共享義務,特別是,若有成員國在‘並行專案’——比如貴國在黃澤島的——‘新型民用設施’上……”
他刻意放慢語速:
“取得了關鍵突破,為了整體專案的效率和安全性,進行報備和技術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基於安全的合理關切。”
起初,華國技術代表尚能顧左右而言他,以“國內審批流程”、“商業機密”或“尚在基礎研究階段”搪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