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的冬風捲起東海的鹹腥,拍打在黃澤島新築起的高聳混凝土壁壘上。
隨著盤古堆建造的成功推進,黃澤島,這座被冬日海風鞭笞的彈丸之地,也早已經徹底褪去了昔日的寧靜,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吞沒。
“振華31號”龐大的半潛船船體深埋在水線之下,正小心翼翼地將又一組標記著“極度精密”符號的杜瓦容器元件卸入港口專用的巨型吊裝機具。
代號“禺谷站”的基地上,一層層建築盤旋而起,如同一條鋼鐵巨龍,正在海島的岩基之上舒展筋骨,發出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轟鳴。
巨大的混凝土基座深深嵌入島嶼的花崗岩骨架,其規模和用量遠超尋常的港口設施;數十米高的吊裝塔吊拔地而起,鋼鐵臂膀劃破海霧,將閃爍著金屬寒光的巨型元件——依稀可見環狀的杜瓦基環雛形及其複雜的附屬系統——精準落位。
晝夜不息的焊接電弧,像海上的幽靈般閃爍,將滾燙的合金融接。
重型運輸船隻頻繁進出寧波-舟山港,其卸下的貨物規格怪異、防護嚴密,無一不指向尖端而龐大的科研裝備。
岸邊的臨時工棚星羅棋佈,燈火徹夜長明,映照著工人和技術人員忙碌的身影。
保密?是的,安全保密措施已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等級。
海軍022型快艇組成的警戒線如同遊弋的鯊群,在外圍海域穿梭;移動雷達站如沉默的哨兵,警惕地掃描著天空與海面;島嶼核心區域的三道防線更是密不透風,總參某部的精銳、吳峻帶領的精兵強將,構築起人防與技防的銅牆鐵壁。
資訊流被嚴格管制,對外宣稱僅為新型遠洋觀測基地或特殊船舶維修廠。
然而,這龐大的體積,這海量的物資吞吐,這涉及複雜地質穩固、極端承壓部件安裝以及巨大能量轉換設施的特殊工程,本身就自帶無法隱藏的磁場。
它不像實驗室裡的一臺精密儀器,可以輕易藏在牆後。
它關乎安全,任何一個結構失誤、材料缺陷,都可能釀成無法想象的災難,因此地基必須打到足夠深度,結構必須無比牢靠。
它關乎技術,運輸、吊裝、整合每一步都是挑戰,需要龐大的團隊和外部協作。
它更關乎未來,未來的能量輸出必須匯入電網——舟山選址的一個重要考量,便是接入華東電網。
這意味著島上正在興建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設施,其規模、位置以及未來必然配套的高壓輸電線路規劃,每一樣對於別有用心的人來說,都像黑夜中的燈塔般引人注目。
儘管在對外的公告中,整個島嶼被描繪成一個“新型遠洋觀測基地”。
但那遠超普通港口規格的地基深度、超乎尋常的材料吞吐量,尤其是高純度硼矽玻璃、特種合金板材和源源不斷的液氦補給,以及核心區域內嚴格的三層環形安保防線,都無聲地訴說著其非同凡響的本質。
在此期間,洛珞的身影仍時常出現在轟鳴的工地,專注地檢查著每一個細節,用他令人驚歎的自學能力確保地質勘測、巖體爆破後的穩定性都萬無一失。
但無論他和他帶領的團隊如何如履薄冰地確保工程順利安全推進,這個名為“盤古堆”的巨獸一旦開始呼吸,其動靜註定無法被完全捂在東海的風浪裡。
它的心跳,已然驚動了遠方敏銳的耳朵。
……
華盛頓特區,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分析與行動中心。
珍妮特·科爾的目光緊鎖在眼前的螢幕上,那是一系列由鎖眼衛星在夜間拍攝的紅外影象。
影象上的黃澤島像一塊暗沉的礁石,但島嶼的中心區域卻持續散發著獨特的“熱量指紋”。
“看這裡,組長。”
珍妮特敲擊著鍵盤,將連續幾天的影象迭加對比:
“核心區的散熱點溫度恆定在120c左右,晝夜波動極小。”
她把影象放大,一個規則的幾何圖案隱隱浮現在熱輻射圖上。
“這個分佈模式……很像某種大型、持續執行的熱源與精密冷卻迴路的耦合,看看這個規整的輪廓?絕對不是常規的熱電廠煙囪排放。”
組長戴維斯湊近螢幕,眉頭緊鎖。
他調出一份加密檔案:
“勞倫斯利弗莫爾那邊的報告提到過,他們nif裝置的冷卻塔散熱特徵……有點像,但這個規模?”
他指了指熱成像圖上標出的面積比例:
“這個發熱面要大了近十倍!華國人不可能在iter之外搞出這麼大一個鐳射核聚變裝置吧?能量從哪裡來?他們的靶場在哪裡?”
一個可能的代號掠過戴維斯心頭——神光?!那個被傳可能重啟的計劃。
但眼前的規模遠超預期。
“還有這個……”
珍妮特切換到一個可見光圖譜,顯示出幾段被特殊工程管道掩埋的區域:
“土壤成分檢測顯示,這裡下方大規模使用了鉛遮蔽材料,結合我們監聽到的滬上振華運輸的特殊過載底盤……這重量級,指向高輻射防護需求。”
“他們這是在幹什麼?!”
……
莫斯科,俄羅斯對外情報局海外物流監控節點。
“馬可波羅號”報告一條加密的簡簡訊息透過難以追蹤的路徑傳遞迴莫斯科中心:
“振華31第四次抵舟山,吃水異常,預估載重超標準值約8000噸,核心構件觀察:大型環狀結構,特徵高純度鋁合金/複合陶瓷法蘭介面,疑為超真空容器基礎段,解除安裝過程異常謹慎,使用非港口標配特製吊具。”
這份報告被迅速整合進已有檔案。
情報官伊戈爾翻看著之前數月的情報記錄:從大連海關流出的高純度硼矽玻璃異常採購訂單;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車隊頻繁向舟山方向運輸標有“低溫專用”的液氦補給車;以及更早前,那筆數額巨大、來源隱秘的拆遷款項流向黃澤島原居民賬戶。
所有線索都彙集指向這個偏遠小島和一個規模龐大的、極其“乾淨”的工程。
“上報吧”
聖彼得堡,某安全屋。
“瓦西里教授,您看看這個,結合我們之前得到的合肥方面的零星資訊。”
svr的技術分析員將一份經過處理的衛星熱成像圖和一迭物流報告推給面前白髮蒼蒼的物理學家。
瓦西里教授戴上眼鏡,渾濁的目光在資料和影象間逡巡。
“120c的穩態熱源……連續的大型冷卻系統……液氦……杜瓦結構……還有……”
他敲著報告中關於硼矽玻璃的部分:
“能承受極端溫度梯度的觀察窗。”
他陷入沉思:
“這……不符合大型對撞機的特徵,對撞機的熱源分佈更復雜,真空室結構也不同,粒子束的約束不需要這麼龐大規整的基底。”
停頓片刻,他翻找出幾張模糊的照片,那是上次獲得的情報裡夾雜的幾張從合肥物質院附近拍攝的圖片,上面顯示有一批有明顯使用痕跡的厚重防護服正在被集中處理,並非核輻射標誌,更像是鐳射或高溫作業後的清理。
“合肥……”
瓦西里喃喃自語,眼神忽然銳利起來:
“洛珞!那個年輕人!他離開合肥去了哪裡?萬明遠的託卡馬克east被停了!如果洛珞在黃澤島上主持的也是聚變專案……”
一個大膽得連自己都心驚的想法成型:
“他們難道放棄了合肥的east路線,要在舟山全力押注某種基於鐳射點火技術的聚變……實驗裝置?”
“可這規模,這防護等級,已經超出實驗臺的意義了!他們要幹什麼?建造一個…示範級的聚變能測試平臺?!”
“不,不可能。”
他連忙搖了搖頭,把這個荒謬的想法丟擲腦海,就憑他們?絕對不可能。
五角大樓會議室,海軍情報局的代表指著白板上的舟山港物流清單:
“重點不是集裝箱的數量,而是裡面的東西!振華的精密構件底盤、超高純度石英玻璃、大規模液氦消耗——這些都是構建極端物理環境容器的特徵材料,看看他們地基的強度?足以支撐巨大的內部壓力。”
能源部的專家皺著眉,很是疑惑:
“慣性約束聚變裝置需要極端峰值功率的能量輸入,他們的能量來源呢?如果這是一個鐳射聚變裝置,按照他們核心區的面積和這種冷卻模式,其鐳射器陣列的規模必須遠超nif,才能支援起一個能產生工程意義的能量測試平臺結構。”
“這太激進了,iter都還在建磁約束堆。”
“或許是某種混合路線?”
有人猜測道:
“結合了磁約束和慣性的優點?合肥等離子體所多年的底子在east上積累的經驗呢?他們試圖整合出一個真正的工程原型?但能量增益呢?他們實驗室的突破達到了什麼程度?”
會議室裡陷入沉默,他們推測這支團隊在合肥成功實現了某種原理驗證,然後迫不及待地想將這個成果放大到工程級進行實用化測試。
沒有人會想到,洛珞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是那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在三年內完成一個可進行點火驗證的工程堆,更不認為他已經取得了足以支撐建堆的決定性突破。
不過,儘管他們對此一頭霧水,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這座島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隨著工程的動靜越來越大,終究還是被他們發現了端倪。
……
1月份一個異常寒冷的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風短暫吹散了黃澤島上空的濃霧。
就在這短暫的視窗期,俄羅斯一顆執行在地球靜止軌道的geo-ik-2型光學衛星在執行例行拍攝時,其配備的多光譜感測器捕捉到黃澤島核心區方向,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出一簇異常的能量輻射。
資料傳回俄科院後,光譜分析專家在排除自然現象後,愕然發現——那是一種高度集中在深紫和近紫外波段的、具有高度相干性的光!
“鐳射!是鐳射!”
得到訊息的莫斯科分析中心炸開了鍋:
“非常高能、極高指向性的鐳射脈衝!他們果然在島上建造了巨大的鐳射器陣列!這是在除錯?還是在……進行某種測試?”
這個意外的證據,幾乎瞬間鎖定了之前的猜測方向——島上進行的專案,必然與高能鐳射及其應用的尖端物理研究緊密相關。
而所有的外圍資訊,合肥、east被停、洛珞的行蹤、材料特徵、都強烈地、不可辯駁地指向了那個目標——聚變能工程。
最終,在大西洋彼岸和烏拉爾山兩側,獨立分析得出的結論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