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情報評估:
“可信評估表明,華國正依託其在高能鐳射慣性約束聚變技術方面的近期突破,在舟山黃澤島秘密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型鐳射-聚變工程研究設施。
該專案核心目標疑似為放大其關鍵技術,驗證工程化可行性,並可能包含一個聚變點火能量測試原型平臺。
當前情報無法確認其點火技術是否已具備高能量增益,但其決心和資源投入異常巨大,或對未來聚變技術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設施不具備直接武器化特徵,但需警惕其帶來的技術躍進可能影響iter框架下合作平衡。”
俄羅斯內部備忘錄要點:
“合肥、east、洛珞團隊的訊息與舟山專案啟動高度吻合,超大型鐳射器除錯跡象出現。
物流資料、地基規模及特殊材料均指向‘磁箍縮慣性約束聚變’方向的工程驗證,綜合判斷華國正傾力推進它的工程化落地,目標直指建造整合鐳射點火和磁箍縮約束的可執行聚變原型裝置。
其進度無法確定,但顯然對我方БАpc計劃構成現實壓力,重點關注其在舟山專案可能取得的工程進展,特別是與點火相關的實測資料。”
情報在雙方的檔案室裡封存,分析報告上蓋著“高度機密”的印章。
他們知道舟山黃澤島深處隱藏著足以改變未來的秘密,也基本確定了這個秘密關乎聚變工程的龐大野心,甚至觸及了洛珞團隊最新的技術成果在工程層面的放大驗證。
然而,那鋼鐵壁壘拱衛的中心深處究竟到了哪一步?
那無數高精尖部件組裝成的龐然大物是否已經真正被點燃了“太陽之火”?
這些最核心的真相,如同盤古堆核心那未被點亮的等離子體一般,依然深藏在濃稠的無光地帶之中,遠非地球另一端所能清晰窺見的。
畢竟,他們也只能暗中觀察,不可能把鏡頭直接聚焦到人家的基地門口,巡航的海軍和護衛艦可不是擺設。
但……要想搞清楚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也有辦法。
……
2010年2月,法國巴黎,iter組織總部會議室。
會議廳內氣氛凝重,巨大的橢圓桌旁坐著來自iter成員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華國——的高階官員與專案代表。
光滑的桌面映照著頂燈,卻驅不散空氣中的無形張力。
主導會議輪值主席的歐盟代表清了清嗓子,將議程推向核心議題:
“諸位,今天我們有一個需要討論的關切事項,根據部分成員國的報告,以及我方收到的間接資訊,我們注意到華國方面負責的東方超環大型實驗裝置,其核心堆凍結試驗似乎處於無限期暫停狀態。”
“east作為iter重要的技術驗證平臺和磁約束路線的前沿探索,它的突然轉向令人意外,按照《聯合實施協定》的精神以及定期資訊交流的機制,華方是否有正式的說明可以分享?”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坐在桌旁的華國代表團團長、國家能源局主管核聚變事務的張濤副局長。
坐在他旁邊的,是科技部國際核聚變事務特別協調員陳明,兩人的表情平靜而剋制。
張濤沉穩地接過話筒,語氣平穩有力:
“感謝主席和各位同仁的關注,關於east專案的調整,我方已透過常規渠道遞交了詳細的專案經費季度執行報告。”
“east的實驗暫停並非突然,而是源於近期我國對基礎研究領域的經費進行了更為嚴格的最佳化評估和結構性調整。”
他略作停頓,展開一份資料概覽投影:
“眾所周知,大型科學裝置執行維護成本高昂,east也不例外。”
“在對國內數個大型科研平臺進行綜合審計與成本效益評估後,相關部門認為,對於現階段目標為驗證特定偏濾器物理模型和壁材料行為的核心堆凍結試驗而言,所需的持續高功率投入在資金使用效率方面存在進一步提升空間。”
“因此,為了確保有限的國家科研經費能夠投入到最具戰略價值和即時產出的領域,我們決定暫時凍結該輪次核心試驗,轉而對east進行技術性維護升級與更低成本的輔助性引數最佳化實驗,並重新評估其未來在高引數物理探索方面的長期路徑。”
“這是純粹基於國內科研資源配置最佳化的內部決策。”
這個理由聽起來合乎常理。
科研專案因預算吃緊而暫停非核心實驗,在國際科學界並非罕見。
會議室裡響起低低的議論聲。
日本代表微微點頭,似乎表示理解大型裝置燒錢的痛苦。
韓國和歐盟代表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然而,一聲帶著明顯質疑的輕笑打破了這個表面接受的氛圍。
那是美國能源部負責聚變能發展的副助理部長,艾倫·帕克,一個身材瘦削、眼神銳利的傢伙。
“尊敬的張局長,陳協調員”
帕克身體前傾,指尖輕敲桌面:
“我充分理解貴國進行科研資源最佳化的必要性,但是,請恕我直言,這個解釋……似乎遺漏了一些關鍵背景資訊。”
他按動遙控器,顯示屏切換,不再是枯燥的經費報告,而是幾幅經過處理的商業衛星影象,焦點都指向華國的東海。
其中一幅清晰顯示了舟山群島附近一個特定島嶼——黃澤島——上的大規模土木工程活動: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密集的施工機械輪廓、頻繁來往的運輸船隻航跡。
“與此同時”
帕克的聲音拔高了幾分:
“我們注意到,在華國東部沿海,確切地說是舟山群島的一個小島上,正在展開一項建設規模和安保等級都超乎尋常的工程。”
“據可靠情報來源和公開商業資訊綜合判斷,該工程涉及大量特殊材料採購、前所未見的電力負荷設計,以及遠超任何已知科學觀測平臺所需的深水港口基礎設施。”
他切換下一幅圖,顯示的是一份經過模糊化處理的報告摘要標題:
“一月初監測到的高能鐳射輻射異常特徵分析報告”。
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華國在做什麼,但那刺眼的“高能鐳射”、“異常能量輻射”、“指向聚變相關裝置”的關鍵詞,足夠讓在座的聚變專家們嗅到不尋常的氣息。
帕克直視著華國代表:
“張局長,iter的核心精神是‘合作’與‘知識共享’,我們匯聚全球最頂尖的力量和資源,目標就是共同攻克聚變能的終極難題。”
“然而,貴國一方面以‘預算最佳化’為由暫停了面向iter路線的重要磁約束裝置east的核心實驗,另一方面,卻在未知會組織、未闡明用途的情況下,在隔絕之地進行著一項技術指向高度敏感、甚至可能與聚變能突破直接相關的超大型工程建設?”
俄羅斯代表團團長,一位前核物理專家、現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的高階官員奧列格·伊萬諾夫,低沉的聲音緊隨其後,帶著斯拉夫式特有的直率:
“是的,east專案經費不足?那為何在華國的東部海洋上,一個需要特種船舶、嚴密封鎖的基地中,似乎正在建造一個耗資可能數倍於east維護費的龐然大物?”
“而且目標可能恰恰指向聚變能?這是否意味著貴國在聚變能的研發上已經開闢了新的道路,並且選擇了獨立前行?這……是否背離了iter成立時的初心,以及對其他共同承擔了巨大財政和技術壓力的成員國的承諾?”
當“懷疑”的種子被種下,局面將瞬間點燃。
美國代表的衛星影象和情報資訊指向性極強,俄羅斯代表的補充更是將問題上升到對iter合作根基的質疑。
其他代表團成員的眼神也立刻從“理解”變成了“探究”和“警惕”。
日、歐代表的眼神變得格外銳利,緊緊盯住華國代表團,等待著更加實質性的回應。
空氣彷彿凝固了,所有資訊都被壓縮成了在美方主導下的、對華國“隱瞞”與“單幹”的指控核心。
會議室的氣溫似乎都降低了幾度。
張濤和陳明此刻無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們必須回應這個“合理理由”被捅破後的新局面,甚至連老美這種近乎明目張膽把監控拿到檯面上,對他們進行指控的方法,也顧不上斥責了。
各國對彼此重點的戰略設施進行監控是常態,但不公開承認是基本規則。
此次兩方踩線表態,無非是因為黃澤島工程觸及到了他們能源霸權核心利益。
為此,甚至願意承擔短暫的外交摩擦風險,來換取可能得到的利益。
最核心的目的,必然是迫使他們在iter框架下回應技術進展,順帶著離間他們與其他成員國的信任,為後續制裁或技術封鎖造勢。
戰略收益高於“撕破臉”的代價。
所以,兩人十分清楚美方在幹什麼,看似為了團結,好似關切的技術性詢問。
實則就是z治性的訛詐。
表面合規:借iter規則質疑中方,迴避直接承認監控。
實則用“客觀證據”包裝情報,將技術問題政治化,以短暫外交衝突換取長期博弈籌碼。
這種操作是典型的大國特權——即便所有人心知肚明情報來源非法,但只要質疑邏輯在程式上成立,便能利用國際平臺施壓。
況且,他們也只能在名義上進行指責,拿不出什麼直接的證據,說多了也會變成扯皮,然後成為一筆爛賬。
雖然不僅他們清楚,所有在座的代表也都心知肚明情報來自監控,但美俄也可僅表述為“可觀測到的工程痕跡”。
無論是他們名義上公開可見的基建,還是寧波港頻繁運輸精密裝置的物流,甚至連他們的輻射監控都可以偽裝成學術機構正常的觀測資料。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現在將情報證據包裝成“多國可驗證的公開資訊”,強調黃澤島工程“威脅全球聚變合作平衡”。
此舉將單邊監控轉化為集體安全關切,弱化自身監視行為的敏感性。
起碼在這張會議桌上,他們是別想拿這個反擊了,此刻……他們才是眾矢之的。
只不過,他們要是以為這就能逼他們就範,乖乖交出當前的技術……那也是想瞎了心。
真當他們是軟柿子,有多在意這個破規定啊。
美方只以為他們在技術上有了突破,或者另闢蹊徑尋到了新的方向,但絕對不會想到他們進展到了什麼地步。
這不僅導致他們的判斷出了差錯,連帶著後續的制裁措施也都是基於那些誤判,所以……
還以為透過iter組織向他們施壓,就能逼他們就範呢。
哼~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