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倒逼東方反思,我們就反思了。反思錯過了什麼,影評人的觀點,學術觀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從批評到推崇,從拒絕,再到承認,到讚美。有點像《大話西遊》的路子。”
說到這,沈善登不由想到《太陽》,可惜了。
要是做好宣發,在這個年代是有可能賺錢的,只要把觀眾騙進影院就行,反正也不退票。
《臥虎藏龍》的概念塑造過程,就是一個強行扭曲認知的過程。
最初。
華語觀眾,尤其是武俠片愛好者,習慣了成龍、李連杰式硬橋硬馬、凌厲快速的實戰風格或徐克式天馬行空、視覺衝擊強烈的武俠世界。
《臥虎藏龍》的“輕功”設計,藉助威亞的飄逸、停留感,和追求意境、點到為止的打鬥,如竹林鬥劍,遭遇了許多人批評,軟綿綿、像跳舞、不真實、太慢。
屎,後來變成了詩,視覺美,動作設計詩意化。
以東方為皮,打著道家儒家的旗號,內在是西方核心,西式的自由與責任、慾望與壓抑、江湖規矩與個人追求那一套,很無聊。
觀眾覺得“沉悶”、“看不懂”、“不夠爽快”,與當時主流武俠片的快意恩仇、情節驅動大相徑庭。
後來缺點變成了優點,變成了深刻的哲學命題。
導演長期在西方創作,其視角和表達方式讓國內觀眾覺得彆扭,如李慕白對玉嬌龍的情愫。
文化的陌生感後來也成了優點,“陌生感”成為了獲獎靈藥。
之所以做到這一切,就是奧斯卡的大獲成功。
2001年,《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獲得10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4項大獎。
這是華語電影乃至亞洲電影,在奧斯卡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奧斯卡的巨大光環,瞬間將影片置於全球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
華語地區的評論界和媒體界,當場反思!
而批評聲音,被獲獎的民族自豪感消解和轉化。
然後就是重新評價,缺點變成了優點。
軟綿綿的打鬥成為了以武寫意,以動喻靜。
竹林鬥劍的飄逸、靈動,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躍成為東方美學意境的巔峰呈現。
“慢”恰恰是為了展現氣韻、節奏,還融入了動靜結合,陰陽相生哲學思考。
主題也不無聊了。
玉嬌龍對自由的渴望與最終幻滅,李慕白對慾望的壓抑與臨終的坦白,俞秀蓮對禮教的堅守與情感的隱忍,變成了深刻的哲學探索。
“導演一躍成為了學貫東西美學的大師,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經典。”
“我拿著一坨屎告訴你這是巧克力,你肯定不信,但是在《臥虎藏龍》上,就是這樣發生了。”
“而且時間越久,這坨屎的味道越是醇厚,品鑑方法也多了起來。”
“拿著一個細節深入解讀,獨特的風格不再是怪異、缺陷,而是藝術個性和創新價值。”
“攝影、美術、音樂、服裝,也值得細細品味。”
“在學術研究上,更是衍生了一個流派,電影學者、評論家持續對《臥虎藏龍》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置於武俠電影史、華語電影史、跨文化電影研究、作者導演研究等多個領域的重要位置。”
周奇峰眼睛亮的嚇人,悟了!
他明白了!
“師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色戒》確實把‘大師’浪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