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我們的女主說戲,劇組內產生了雜音。我想了想,確實有問題,在此做個檢討。劇組來到橫店,事務纏身,犯了錯誤,引發誤會。”
“以後收工,時間允許,我們各組開生活會,豐富大家劇組生活,也加強溝通交流。”
修羅場?
不存在的!
劇組風波?
直接單手鎮壓!
沈善登想法很簡單,劇組是個小社會,導演要是和女主搞在了一塊,創作的氛圍就會破壞。
事實證明,沈善登的軟肋並不軟,還是會硬的。
所以,他也不考驗自己了,順勢建立一套機制。
對於沈善登的做法,範氷氷難以理解,偶爾的一次碰撞算什麼?
反正兩人也有緋聞。
有人嚼耳根,那就嚼是了。
劇組不都這樣嗎?
“好。”
陳道明不由叫好,他這種50後,還是很看重風氣的。
至少表面上,不要烏煙瘴氣。
《督公》劇組給他的感覺就很專業。
陳道明提議:“擇日不如撞日,我們討論明天的拍攝如何?”
明天有一場黃曉明出場的戲,大禮儀之爭的開始,用來錨定時間點。
陳道明講了對楊廷和這個人物的理解:“他是正德皇帝的老師,在正德皇帝去世後,和朝臣一起選中了嘉靖。他應該不是一個權臣,如果是權臣可以找更年輕的,而不是已經懂事的嘉靖。”
沈善登先肯定了陳道明的理解,然後道:“對於楊廷和、朱厚熜(嘉靖)來說,個人的性格其實不重要。他們的社會屬性,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個人屬性。”
陳道明點頭,做出很理解的樣子。
黃曉明拿出了紙筆,他也不想了,記就行了。
沈善登是能給出具體要求的導演:“楊廷和到底是不是權臣,不是由他的動機決定,而是由現實決定。”
“首先,楊廷和做不到獨斷,選擇朱厚熜繼皇帝位,是爭議最小的。皇統問題,一旦混亂就會引發動盪。”
“正德皇帝沒有子嗣,也沒有同胞兄弟,興獻王是正德皇帝的親叔叔,從關係來說,興王一脈和當今皇帝是非常親密的。按照皇明祖訓兄終弟及,朱厚熜是最有資格接任皇帝位置的。”
“另外,楊廷和作為正德皇帝的老師,正德皇帝死的不明不白,他本身就有錯。而選定嘉靖繼位,他也是主導力量之一,朱厚熜繼皇帝位,他作為前皇帝的老師,又在現皇帝這裡有定策之功,也有擁立之功,不是權臣也是了。”
“朱厚熜和楊廷和是路線之爭,這種層面的政治鬥爭,不講動機,不問好意還是壞心,只看導向,甚至都不看結果,而是參與者的認知。”
“譬如動機是好的,但是造成的影響是壞的,那也是壞的。因為你猶豫了,就把刀子交到了對方手裡。只有先認定,才能掌握主動。”
“司馬懿之後,如李世民這樣的雄主也一樣要看著李靖先死,有這個實力,還有司馬懿的先例,哪怕李靖不做也有人想要一份從龍之功,擁立之功。”
“從這方面來說,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有一種野獸般的直覺,楊廷和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他都露出了破綻,聖旨沒有明確繼承方式。”
“如果朱厚熜軟了,楊廷和無意也是有意,模糊不定的聖旨變成了他權勢的象徵。”
“嘉靖就要一退再退,還要莫名其妙認爹,同時,在孝上面留下永恆汙點,還要受制於正德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子繼位,那就是認了正德的媽當媽,他的媽就不是他的媽了。”
“朱厚熜的爹死了,媽還活著呢。”
“天狗食日無法下口,朱厚熜要掌握權力,就從大禮儀下口,關鍵這個口子名正言順。”
“你們這群閣臣給我莫名找一個爹來,明明正德皇帝的聖旨說我直接繼位的,我當然不認。”
“全天下都會支援,大義名分就在他手裡。”
“關鍵就在於他能否抗住壓力,事實,他抗住了。”
陳道明也不裝了,記起了筆記,他做了不少功課,但有點跟不上。
陳道明想了想問:“如果不進行大禮儀,先緩和半年呢,因為大禮儀,三年時間嘉靖和楊廷和一直對抗,也影響了朝堂?”
沈善登搖頭:“路線不對,努力越多越是錯。嘉靖要是退了,三十年都別想有實權,能活過三十年都不一定。”
“而且這種鬥爭本身,也在彰顯嘉靖的擔當,這是能抗事的皇帝,自然有臣子靠攏。”
“理論上說,明清皇權達到頂峰,但理論只是理論,和實踐差的遠。”
“明朝,能夠明白皇權是什麼,來自哪裡,如何使用,邊界在哪裡,能完整掌握皇權的,只有兩三個。”
“朱元璋、朱棣,還有就是朱厚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