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潘利爾的村民路過書院旁,可清晰聽見鄭禮的聲音教室中傳揚。
有些閒暇的村民每日都會在這個時間點,依靠著書院院牆,也隨學生們一起聆聽典故。
在他們曾經的眼中,世界就是三豬鎮附近的一畝三分地。
他們半生俯首于田地,當路過的吟遊詩人為他們講述外面的天地時。
在他們的眼中中,哪更像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我聽聞,在稱之為“漢”的龐大帝國崩塌後,曾有三個強大的國家,名為“漢”“吳”“魏”,從“漢”帝國的土地上崛起。”
““漢王國”是漢帝國皇室血裔建立,王者匯聚志同道合的好友,發下誓言,願用一生重建漢帝國的榮光。”
鄭禮捧著教案,屋外陽光正好,射出半抹斜陽映襯在身前,鄭禮一邊踱步,邊為弟子們講述典故。
““魏王國”實力最強,他佔據漢帝國十分之八的土地,土地廣袤,物產豐富,據說曾在與“吳”“漢”王國的戰爭中,號稱徵召八十萬數量計程車兵,乘坐戰艦,意圖南下征服其餘兩國。”
“八十萬士兵!”有弟子驚呼。
他們的小腦瓜還有點接受不了這個數字。
要知道在平日裡,他們見過最大的一場戰役,還是不久前諾頓男爵與地精們的戰爭。
可潘利爾之戰,哪怕算上地精的人數,這場戰役也才堪堪有千人規模。
八十萬數量的大軍,那得是多少人啊。
弟子們根本想象不出80萬具體的數量,只覺得很多。
有弟子在桌位上和別人激烈討論。
說是80萬人一人吐口唾沫,都能將潘利爾淹沒。
也有人憂心忡忡,認為這麼多人一天得吃多少糧食,怕是整個三豬鎮地區都供應不上一天的消耗。
鄭禮下壓雙手,示意弟子們安靜,便繼續為他們講述:
“吳,漢王國獲知情報,由吳王國的首席指揮官“周瑜”使用計謀,派出手下大將充當間諜,偽裝成反叛加入魏王國的軍團之中。”
“漢王國的首席內政官“諸葛.亮”,同時也是一名強大的法師。”
弟子們聚精會神聆聽鄭禮的講述,將這一切盡收眼底,鄭禮繼續開口。
“卻在名為“赤壁”的大江南岸,魏王國的戰艦群落以鐵鏈相連,數量能將水面鋪滿,連路過的巨龍都為之恐懼。”
“吳,漢兩座王國岌岌可危,可“諸葛”首席內政官指揮士兵,搭建儀式場地,以強大的法力召喚狂風。”
鄭禮以手做狂風狀,吸引弟子們注意,繼續開口:
“在狂風中,吳,漢兩王國以火船,引火箭等點燃魏王國的戰艦群落,在熊熊燃燒的烈焰之中,八十萬人的軍團在火海中被焚盡。”
將教案合攏,鄭禮以吟唱調朗誦:“三王國就此陷入長久的僵持,但和平並未降臨,戰爭如影隨形。”
“王者的心中都深藏合併三國,重建新王朝的宏偉志願。”
鄭禮長嘆:“統一的戰爭將會持續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無數農夫遠離家鄉加入永無止境的戰爭,丈夫失去子嗣,妻子失去丈夫。”
“農田被戰馬踐踏,骸骨埋藏在每一個角落,繁華的村落倒塌,淪為一片廢墟。”
鄭禮口中的話,讓弟子們恐懼。
他們不敢想象當自己置身在三王國的戰爭中,會不會還有年老歸鄉的哪一天。
“這場幾代人的戰爭,會一直持續到新王朝的建立,才會停止。”
鄭禮說完,拿起石墨削制的粉筆,回身在白板上書寫幾段文字。
“吳王國居於南方,水網密佈,山林廣袤,佔據地利,進可東出王國發動戰役,退可據國土阻礙入侵。”
“魏王國盤踞北方,兵員眾多,物產豐富,佔據天時,即使損失八十萬戰士,魏王國也能重新徵召數額巨大的軍團,意圖重新徵服世界。”
“那麼,我的弟子。”
鄭禮環視四周,提出疑問:“你們覺得,漢王國能在三國僵持的大環境中,身處兩國包夾位這一不利位置,而不被其餘兩國毀滅的原因,會是什麼原因呢?”
“是因為諸葛大法師!”
臺下有弟子起鬨。
“唔,也能這樣算,但這不是主要原因。”鄭禮頷首,眼見杰特舉手,便開口:“杰特,由你來回答。”
“我認為是“仁德”。”杰特起身回答。
作為鄭禮最初,也是最聰慧的弟子,他知道自己老師的理想,也明白老師為他們授課的深意。
那就是讓他們明白何為仁德。
吳王國有地利,魏王國擁有龐大領土,那麼漢王國會擁有何等特質,才能讓其在紛亂的幾十年戰爭中堅持下來。
杰特回憶起曾經鄭禮為他講述的故事。
哪一名名英雄,為了終結紛亂的世道,哪怕渺小如塵煙,也怒吼著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為了“仁德”,為了守護,也為了曾經平淡的生活。
奮己力,召萬兵,匡扶世道。
驅逐來襲的蠻族,終結亂世,用自己的行動回應仁德之世。
“是的,就是仁德,亦或者可以稱之為人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