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用通用語和雅言讀了一遍馮諼客孟嘗君,鄭禮坐在杰特面前,詢問杰特對這個故事有什麼自己的見解。
杰特斟酌了一小會,這才小心翼翼的說道:“我認為這位叫做馮諼的人過於無恥和卑鄙。”
“首先我認為第一點,就是當孟嘗領主好心的庇護他時,他卻並沒有感到滿足。”
“在沒有為領主做貢獻的前提下,多次無恥的索取更好的待遇。”
“第二點,則是他在沒有得到領主的授意時,私自銷燬了屬於領主的財產。”
“雖然故事的最後他幫助領主取得了極大的利益,但這不應該是他這麼做的理由。”
“很不錯的見解。”
鄭禮真心為杰特的聰慧讚揚。先不論正確與否,身為獵人之子,從小沒有經受過良好的教育。
但卻能在小小的年紀邏輯清晰,條理縝密的說出屬於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天生與後天養成的過人聰慧。
鄭禮並不是很看重杰特會不會說出什麼驚人理解,他只看重一點,那就是杰特思考,然後提出結論的過程。
智慧可以透過一定的勤勞補足,但永不停歇的思考之心才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雖然心中頗為欣喜,但鄭禮還是話語一轉: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即使以純功利的角度來說,會不會你所認為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都是你的誤解呢?”
“有沒有種可能,你所認為的卑鄙和無恥的人反而是故事裡最為高尚的人呢?”
“我不能理解。”
杰特搖頭,他完全不能理解鄭禮所說的話。
在他看來馮諼唯一能算得上高尚的舉動,是馮諼幫助農民銷燬屬於領主的債務。
但馮諼受孟嘗領主的庇護,在許久沒有為領主付出的背景下,私自銷燬了孟嘗領主的財富,這又何談高尚呢?
看著不解的杰特,鄭禮清楚的知道是什麼原因。
這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不同的文化區別,有時候即使是同一個文明主體在不同時期都會存在相駁的區別。
就比如商時代可以隨意的以人作為祭品,用來祭祀神靈。
但在唐宋時期,這就是一種受所有人攻擊的舉動,是必須剷除的野蠻行為。
同一個文明尚且如此,更何況這還是另一片世界下另一個文明中薰陶生活的人呢。
要想傳播屬於自己的思想,鄭禮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因地制宜做出不改變根本內容,符合本地文化的更改。
於是,鄭禮看著杰特做出解釋:“在你看來,當馮諼說自己沒有擅長的能力能為孟嘗領主工作,只想白吃白喝時,孟嘗領主為什麼會同意庇護馮諼呢?”
“在馮諼沒有做出貢獻,三次要求提升待遇時,孟嘗領主又為什麼會同意他的請求呢?”
“畢竟,在我們看來馮諼剛開始一直都在不勞而獲。”
看著小臉糾結的杰特,鄭禮繼續追問道:“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孟嘗領主過於善良,所以才會一直容忍馮諼過分的要求。”
話一說出口,杰特就後悔了,他其實也不怎麼相信原因是因為孟嘗領主的善良。
“不,首先孟嘗領主庇護三千人,並同意庇護馮諼這個對他而言單純消耗財富的人,以功利的角度來說,他是為了名聲。”
鄭禮淡淡的解釋道:
“對於孟嘗領主而言,他的財富不會因為多一個白吃白喝的馮諼就會消耗殆盡,反而能透過接納不勞而獲的馮諼獲得仁慈的好名聲。”
“如果你聽見隔壁的領主連不勞而獲的受庇護者都能好好的招待,你在需要的時候會不會投入這位領主的麾下為他工作?”
杰特思考了一下會,回答:“會的老師,雖然我可能在心底覺得這名領主仁慈的有些愚蠢,但在我需要的時候,我肯定會優先選擇為這名領主工作。”
“你看,當你聽到馮諼的事蹟後都選擇為這名領主工作,哪其他聽見這則訊息的人呢?”
“他們是不是也會抱著和你同樣的心態呢?”
鄭禮攤手,笑著解釋,用手指著書寫馮諼客孟嘗君故事中的仁字:
“馮諼能在故事的最後遊說外國的君王聘請孟嘗領主作為首席大臣,這顯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