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成立一個正式的協會,”林硯開門見山,“不是為了掛個名頭,而是為了讓我們的手藝有標準、有尊嚴、能走得遠。”
話音落下,屋內一片沉默。
維吾爾族老匠人吐爾遜大叔摸著鬍鬚,緩緩點頭:“小林說得對。我幹了一輩子銅活兒,從來沒人跟我說要‘標準化’。可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願意學,我們得給他們留條路。”
賽福丁的父親艾買提江也站了起來,他是這片老城區最年長的銅器匠人之一。
他望著林硯,眼神裡帶著信任:“如果你覺得該這麼做,我們就跟著你幹。”
會議持續到深夜,最終決定成立“喀什銅器協會”,並由各匠人自行推選代表組成理事會。
艾買提江高票當選首任會長。
“我們要把祖輩的手藝變成子孫的飯碗。”他在就職發言時這樣說。
第二天清晨,阿依夏便動身前往烏魯木齊,她要去聯絡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為銅器製作技藝申請“生產性保護基地”的認證。
“只有被正式認可,才能真正留住年輕人的心。”阿依夏說到。
而在茶館一角,庫爾班和趙磊正埋頭研究手機螢幕上的地圖程式。
他們在開發一款名為“銅器地圖”的小程式,將喀什所有銅器匠人的作坊位置、作品風格、歷史沿革等資訊整合進去,並加入導航與線上購買功能。
“不只是賣東西,”庫爾班低聲說道,“是要讓每一件銅器都有它的故事,讓人知道它是誰做的,怎麼做出來的。”
趙磊點點頭:“這才是真正的文化電商。”
時間在忙碌中飛速流逝,一個月後,喀什銅器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銅器製品貼上了統一商標,質量有了保障,價格也趨於合理。
年輕遊客開始成群結隊地湧入老巷,在地圖上挑選自己心儀的匠人,親自體驗鍛造過程。
有一天夜裡,林硯獨自坐在茶館二樓的露臺,望著滿天星斗發呆。
樓下傳來熟悉的腳步聲,阿依夏回來了,風塵僕僕,臉上卻帶著笑意。
“事情辦成了?”他問。
阿依夏點了點頭:“資料提交了,評審組下週來實地考察。如果順利,明年就能拿到認證。”
林硯沉默片刻,輕聲道:“謝謝你一直堅持。”
阿依夏抬頭看他:“是你先點燃了火種。”
兩人靜靜地看著遠處燈火通明的老巷。
那裡,銅錘的聲音仍在夜色中迴盪,像是古老心跳的延續。
忽然,古麗娜爾蹦蹦跳跳地跑了進來,手裡拿著本筆記本:“你們猜我想到什麼好點子?”
林硯和阿依夏同時看向她。
“我想在直播里加一個新欄目,叫‘銅壺故事集’!每次邀請一位匠人,讓他們講講自己最難忘的一件作品的故事。”
她興奮地說著,眼中滿是憧憬:“我覺得,只有講出這些故事,觀眾才會真的記住我們。”
林硯聽著,心裡微微一動。
他沒有說話,只是默默看著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心想:也許,這就是下一步的方向。
古麗娜爾的“銅壺故事集”欄目在直播中悄然上線。
她精心挑選了第一期嘉賓——年逾七旬的銅器匠人買買提·熱合曼。
老人佈滿老繭的雙手捧著一隻斑駁卻依舊鋥亮的銅壺,燈光下,壺身上的紋路彷彿流淌著時間的痕跡。
“這是我父親做的。”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沙啞,“那一年是1962年,糧荒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一家五口快要撐不下去了……我父親用三天三夜做了一隻銅壺,拿到巴紮上去換糧食。那隻壺,救了我們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