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石榴紅

第78章 敲響銅音,開啟新程

直播間陷入短暫的沉默,彈幕飛速滾動:

【淚目】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力量】

【原來一個銅壺也能承載這麼多故事】

阿依夏站在鏡頭後,眼眶微微泛紅。

她輕聲問:“您還留著這隻壺嗎?”

老人點點頭,將銅壺輕輕放在桌上:“我一直沒捨得賣,也不願重製它。因為它不是一件作品,是我家的命。”

林硯坐在角落裡,聽著這些話,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情緒。

這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不是冰冷的手藝,而是有溫度的記憶。

當天晚上,趙磊帶著一份來自海外的合作意向書走進茶館。

迪拜和伊斯坦布林兩家知名文創品牌表示願意與喀什銅器協會合作,希望將傳統銅器融入現代家居設計,並推向國際市場。

“這是個機會。”趙磊把檔案攤開,“但也是挑戰。我們要講清楚我們的文化立場。”

林硯接過檔案,翻了幾頁,沉思片刻後抬起頭:“我們要讓世界知道,這些銅壺不僅僅是裝飾品,它們是新疆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瑰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趙磊點頭:“我明白你的意思。”

然而就在當晚直播即將結束時,一則留言跳上螢幕:

“您好,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生,請問你們是否考慮參加明年的‘全球傳統工藝復興論壇’?”

全場一靜。

古麗娜爾愣了一下,立刻把這條留言放大投影到螢幕上。

“真的假的?”庫爾班湊過來看。

林硯沒有說話,只是盯著那行字,目光漸漸變得深邃。

他知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邀請,而是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門,正在緩緩開啟。

阿依夏走到他身邊,低聲問:“你打算回應嗎?”

林硯輕輕點頭:“當然。但我們得準備好。”

夜色漸濃,風穿過老巷,帶起銅錘清脆的敲擊聲。

遠處,燈火通明的茶館內,人們還在熱烈討論著明日的拍攝安排,而在林硯的心中,一個更大的計劃已悄然成形。

“中國—亞歐博覽會”的第一天,喀什銅器協會首次以非遺團隊的身份參展。

展臺旁圍滿了國內外觀眾,有來自中亞、西亞的商人,也有本地的文化學者和年輕遊客。

林硯身穿深色襯衫,胸前彆著一枚小小的石榴圖案徽章——那是老茶館文化街區的象徵,也是他們一路走來的信念標誌。

“請看這個壺蓋上的花紋。”他用流利的英語向幾位哈薩克客人介紹,“這些紋樣不是隨意雕刻的,而是源自我們祖輩對山川河流的敬仰。每一道線條都有它的含義。”

阿依夏在另一側,正與一位俄羅斯攝影師溝通拍攝細節。

她身著艾德萊斯綢長裙,頭髮扎得整齊利落,手裡拿著一疊英文指令碼。

這次她特意聯合了在喀什支教的外語老師張婷,錄製了多語種的產品解說影片。

影片內容涵蓋從銅材選料、錘打成型到紋飾雕琢的全過程,並穿插了維吾爾族工匠口述的歷史故事和民俗寓意。

“我們要讓世界知道,這不是商品,而是文化。”阿依夏一邊調整鏡頭角度,一邊對張婷說,“我們要讓他們看到,這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呼吸。”

展會上,一件件銅器作品吸引了不少目光。

有人拍照留念,也有人駐足細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