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石榴紅

第78章 敲響銅音,開啟新程

而當一位哈薩克商人聽完講解後,忽然掏出手機開啟翻譯軟體,認真地說:“我要十套這種銅壺,放在我們的博物館紀念品商店。”

趙磊在一旁聽懂了這句話,立刻湊過來確認訂單細節。

林硯心頭一震,強壓住激動的心情,點頭回應:“我們會盡快安排生產,確保每一件都是手工精製。”

夜幕降臨,展館內燈光璀璨。

林硯獨自坐在展區角落,看著忙碌的團隊成員,腦海中卻浮現出爺爺臨終前說的話:“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手藝,都是一顆種子。只要有人願意種下去,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他想起那個在直播間留下留言的年輕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實習生。

也許,那扇門真的正在開啟。

與此同時,庫爾班已經回到臨時辦公區,正在電腦前除錯一個全新的物流系統模組。

他和趙磊一起研究了一個多星期,終於接入了一家中亞本土物流公司。

透過這個平臺,發貨週期可以從原來的十五天縮短到五天以內,還能支援多種語言客服線上服務。

“這樣海外客戶下單後,三天就能收到貨。”庫爾班低聲自語,手指快速敲擊鍵盤,“再加上多語種客服,應該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為手藝人開啟世界的通道。

展館的喧囂尚未散去,喀什銅器協會的展位前依舊人來人往。

賽福丁·艾買提站在一角,被一群年輕的內地大學生圍在中間,他們舉著手機,認真地錄下他敲打銅片的動作。

“再來一遍!剛才那一下特別帥!”人群中有人喊道。

賽福丁臉紅了,但眼神卻不再躲閃。

他深吸一口氣,舉起鏨子,重重落下,一聲清脆的“叮”響徹廣場。

銅片上的花紋逐漸清晰,彷彿是從歲月中浮現出來的圖案。

這一幕恰好被《人民日報》駐疆記者拍下。

幾天後,一篇題為《從學徒到老師:絲路手藝的新傳承者》的報道登上了頭版。

文中詳細講述了賽福丁的成長經歷——如何從一個靦腆少年,在林硯和老匠人們的指導下,一步步成長為如今能獨當一面的銅器藝人。

文章配圖是他站在銅爐前的身影,背景是陽光下的老茶館,標題旁加了一行小字:“這是新疆青年的模樣。”

報道引發強烈反響。

短短一週內,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二十餘名學生陸續抵達喀什,主動報名參加非遺技藝實習專案。

他們帶著筆記本,穿著統一的文化衫,眼中滿是好奇與敬意。

賽福丁第一次以“老師”身份授課那天,緊張得手心冒汗。

他站在工坊中央,看著面前十多個年輕人,喉嚨發緊,最終只說出一句話:“你們要記住,每一錘都帶著祖先的聲音。”

阿依夏在一旁笑著點頭,林硯則悄悄用手機錄下了這段話。

與此同時,古麗娜爾也在策劃一項新計劃。

她在社交平臺上發起“銅壺守護計劃”,提出讓公眾透過眾籌方式資助一名學徒完成全部培訓課程,並獲得其第一件獨立作品作為回饋。

活動上線不到三天,便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

除此外,喀什老茶館文化街區團隊被推薦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天山腳下,燈火如繁星鋪展。

而在遠方的地平線上,一場更大的風暴,似乎正悄然醞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