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霸過於自律

第130章 物理界重磅炸彈

“徐銘這孩子我很喜歡,有天賦還非常勤奮,將來只要在凝聚態物理領域深耕研究下去,肯定能夠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凝聚態物理學專家。”

唐亞愚滿臉笑容對徐銘讚不絕口,儼然是已將其當作了自己的學生。

對面張魯平聽到這句話,按理說應該高興,畢竟別人誇他的學生臉上有光。

但實際上卻瞬間板起臉色。

沒等唐亞愚話音完全落下,便立刻接話糾正。

“我的學生我能不瞭解,徐銘成就自然不會低,不過是在數學領域才對。”

“他構建的多尺度解析篩法,可是推動了數論發展。”

“極有可能拿到菲爾茲數學獎。”

若是放在以前,唐亞愚肯定不會反駁,奈何現在已今時不同往日,說什麼都要為國內凝聚態物理的未來爭取。

未作停頓再次開口道:

“徐銘固然在數論上做出了成績,但上限卻比不過凝聚態物理的研究。”

“我建議還是別在理論數學浪費時間,畢業後直接來物院擔任教授,以後可以努力爭取獲得諾貝爾獎。”

“這可比菲爾茲名氣大的多。”

把唐亞愚的話悉數聽進耳中,張魯平臉上現出的表情都隱隱有些怔住,萬萬沒想到對方會如此直接,希望徐銘放棄數論改研究凝聚態物理。

好傢伙。

這都不是在挖牆腳,而是直接搶人。

根本忍不了一點。

於是下秒猛地從沙發上站起身,對唐亞愚剛才所講的觀點表示不滿。

“徐銘是我的學生,畢業後就算留校,那肯定也是待在數學科學院。”

丟下這句話,隨即也懶得繼續逗留,隨手拿上自己的衣服便轉身朝外面走去。

心想幸虧今天專門來物院一趟,否則要是不知道物院方面都打算搶人,只怕真有可能說動徐銘投奔物理,畢竟究竟選擇哪個學科領域研究,歸根結底還要看徐銘心裡自己的想法才行。

他打定主意,等回去就要把這事告訴田綱院士。

大家一起商議辦法。

說什麼都要做通徐銘的工作,堅決不能讓國內數學界失去這樣一位菲爾茲獎苗子。

當辦公室房門被重重關上,唐亞愚方收回目光,端起面前茶杯,放到嘴邊喝了口同樣暗自思索著。

“看來真要把楊老搬出來才行。”

雖然楊老負責著箐華高等研究中心,可若能把徐銘招收進去擔任研究員,就算不在燕大物理科學院,起碼仍舊在為國內凝聚態物理的發展努力。

不至於依舊留在數院埋沒物理人才。

總之物院和數院兩大學院,教授們為了自己所在的領域學科能有蓬勃發展,可謂是稱得上絞盡腦汁。

與此同時。

遠在大洋彼岸,華盛頓特區紐約大街科學促進會。

其總部科學期刊物理學科編輯辦公室。

此時高階編輯萊克滿臉興奮,他坐在電腦旁,目光牢牢注視著螢幕。

伴隨滑鼠滑動,瀏覽處於開啟狀態的一篇論文。

作為大名鼎鼎的《science》期刊初審編輯,每天大部分的稿件都會在他這裡被拒絕掉,而科學期刊的審稿在學界更是以嚴謹高效著稱。

不過在看到來自東方燕大和箐華的投稿,他頓時意識到這篇論文的含金量。

“簡直不可思議。”

“天吶。”

“他們居然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可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重要成果。”

忍不住激動的驚歎兩句,對論文快速評估完,接著立刻按照流程前往主編辦公室進行彙報。

來到門前抬手敲響房門,頓時便聽見裡面傳出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單詞。

“請進。”

他聞言推門邁步走進去,近前後當即說明情況。

“主編。”

“我這裡有篇凝聚態物理領域的重大成果,來自燕京大學和箐華大學的物理學者,成功完成實驗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主編布魯斯·阿爾伯迅速停下手上動作抬起視線。

對於霍爾效應,基本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專家,都不會感到陌生。

畢竟這項成果曾獲得過諾貝爾獎。

時隔多年過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證明,那毫無疑問會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自然有資格發表在他們期刊上。

得知這個情況,阿爾伯茨沒有耽擱時間,同樣率先評估起這篇論文內容。

期間萊克臉上始終現著欣喜,坐在旁邊沙發上,邊品嚐咖啡邊等待主編的決定。

他雖加入了科學期刊雜誌,博士本身研究的便是凝聚態物理領域,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非常熟悉,更深知想完成觀測實驗證明理論的難度。

國際上不知道有多少科研團隊進行研究,結果這麼多年過去始終沒有突破進展。

讓人都開始懷疑,是否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結果在這種凝聚態物理界狀況下,來自東方的物理科研團隊卻完成觀測,怎麼可能不為其最終結果興奮。

約摸過去半個小時。

主編阿爾伯茨收回目光,摘掉眼鏡揉了下眼,當即做出決定並進行安排。

“把這篇論文按照流程送審吧,邀請凝聚態物理領域頂尖專家展開稽核驗證。”

“我想凝聚態物理界要熱鬧起來了。”

儘管他擅長的領域不是凝聚態物理,但身為主編對論文卻有著大致評估,可以確定質量是有保障的,加上記錄的實驗過程相關資料。

大機率是真的證明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

將主編的話聽進耳中,萊克強行按耐著心裡的激動情緒立刻沉聲回應。

“是主編。”

“我立刻邀請頂尖專家匿名評審。”

說完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立刻離開辦公室,回到外面繼續投入進自己的工作。

……

從某方面來講,各大頂刊採用的審稿方法,在流程上並無太大差異。

都是先在初審中拒絕掉絕大多數,剩下高質量且具有創新性和應用價值的論文,然後再由編輯部送審,邀請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匿名評審驗證。

但相比較數學,尤其是經典猜想證明的驗證,物理方面要快上不少。

尤其科學期刊還是以嚴謹高效著稱。

因此短短三天時間,受邀對論文驗證的三位匿名評審專家便給出評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