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聯合技術實驗室內,還算安靜的環境下尤為顯得徐銘的動靜很大。
瞬間吸引現場其他人的目光,紛紛投來好奇眼神。
能夠坐在這裡工作,其具有的程式設計演算法水平,基本都到比較高的水平,並且參加過相關專案,可面對徐銘編寫程式碼的速度卻忍不住張大嘴巴。
心中不由浮現出一個問號。
這確定不是在亂打?
距離徐銘最近的郭昊強,因見識過類似操作,知道徐銘當初可是通宵完成曲率補償模型。
於是相比其他人表情還算平靜,扭過腦袋看向螢幕中快速寫出的程式碼,略作遲疑後主動詢問一句。
“徐師弟。”
“你這是要編寫程式演算法?”
“腦海裡有些想法,就打算弄出來驗證下試試。”徐銘雙手動作不停嘴上開口回覆一句。
他這話確實沒亂說,雖圈定出幾個可行方向,但能否起到作用還屬於未知數。
眼下只能算是試錯的階段。
只不過在資訊學科提升到3級之後,他能以較高的效率完成演算法減少試錯週期,避免浪費掉太多的時間。
“這樣啊。”郭昊強聞言脫口回答。
但隨即便湧現出一股失落感,整個人顯得有些心不在焉的樣子。
主要他和徐銘共同被安排進來攻關演算法,結果現在徐銘都有了相關思路,而他在多路徑抑制問題上卻依舊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建樹。
正所謂凡事就怕比較。
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自己給自己壓力。
好在他不是首次和徐銘合作,深知天賦這種東西單靠努力基本沒啥用,倒很快調整好變化的心態,將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學習和積累經驗上面。
但作為第二小組名義上的組長姚偉澤來說,對此則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他可不認為,徐銘這種亂敲一通,快速編寫出來的演算法能有什麼作用。
首先對於徐銘在數論領域取得的成就,他本人是非常佩服認可的,畢竟數學年刊的含金量可是學界公認。
獲得燕大年度人物學術之星獎項,被數學科學院直博那都再正常不過。
不過理論純數上的進展,和具體專案是兩回事。
正常情況下,需很多年才能轉化為應用。
儘管在奧運場館無線定位模型上,按照許崇興教授的說法做出了貢獻,但其複雜程度和衛星定位的多路徑抑制問題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要知道他們第二小組這大半年以來,面對演算法端的問題都未能有大的突破。
更何況徐銘雖也算信院研究生,本質更偏向於純數理論數學領域。
念頭停留在這裡,他最終還是主動站起身,邁步走到徐銘和郭昊強跟前關心了句。
“兩位師弟,今天時間不早了,趕緊回去休息吧。”
“編寫演算法是個精細的活,有我們這些師兄在,你們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
徐銘停下手上動作,儘管依舊精力充沛,再敲上幾個小時程式碼都沒問題。
垂眼瞥了下螢幕右下角時間,看到確實不早,這才決定等明天再繼續搞。
“那姚師兄,我們就先回宿舍。”
嘴角浮現出淡淡笑容,說完便收拾起東西。
旁邊郭昊強自然更沒異議,隨即和徐銘一起離開聯合技術實驗室。
……
就這樣。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徐銘除泡在圖書館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發散思維,便是編寫多路徑誤差抑制演算法。
雖其中有幾個方向,在調整引數時都被他廢除。
卻對剩下的更加有信心。
“基於多模態擾動擾動策略的整合學習演算法,利用載波相位殘差構建多路徑地相簿,或許能解決衛星訊號反射導致定位偏移的問題。”
五月中旬。
數院203宿舍內,徐銘思索著新的研究方向。
待心中思路逐漸清晰之後,他又把目光放在面板上檢視學科經驗。
——
【資訊:lv3(785/5000)】
“雖然廢除了幾個演算法方向,好在收穫不少經驗。”
伴隨上面的數字進入眼球,徐銘自顧自低喃,並沒有因演算法上的問題影響心態。
剛想到這裡,耳旁突然響起倪明傑的聲音。
“徐銘。”
“明天大四學長就要開始集中答辯了吧,你這種也還要參加嗎?”
聞言徐銘轉過身望去,迎上對方好奇的視線。
是的。
按照數學科學院的傳統,每年這個時候,大四學生都會分批參加院裡的答辯。
正常由包括導師在內的三位教授組成答辯委員會。
需要學生進行約二十分鐘的ppt展示,清晰闡述畢業論文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結論,以及最重要的創新點。
之後委員依次提問,由學生回答。
這也是畢業答辯的核心,旨在考察學生對研究內容的理解程度。
最終答辯委員會對論文質量報告表現評議。
當場宣佈結果。
徐銘雖獲得了數院直博的資格,但像這種重要的本科畢業答辯流程還是要走的。
反正對他而言又不存在啥難度。
何況連ppt他都抽時間早就做好了,不參加可就要浪費掉。
於是他也沒啥遲疑的,直接點頭如實回答。
“院裡已經把答辯教室和時間安排完,我在明天上午理教樓參加答辯。”
“可惜我們沒法去看,銘哥你的答辯肯定精彩。”朱志軒聽完徐銘的回答率先開口接過話茬感慨。
這和先前的燕大年度人物頒獎不同,本科答辯現場只有答辯人員和教授導師。
正常情況下,導師不會允許低年級學生旁聽。
畢竟作為關係到能否畢業的人生關鍵時刻,若下面坐著一群學弟學妹,勢必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影響答辯發揮。
而隨著朱志軒的話音落下,沒等徐銘回應蔣旭的聲音就已經在床鋪下響起。
“徐銘的論文,我估摸著咱們去了也聽不懂吧?”
“這話確實沒有毛病。”倪明傑連連點頭附和對蔣旭的言論深感同意。
畢竟當初徐銘在宿舍撰寫畢業論文時,他有時候碰巧看到電腦螢幕。
雖對上面的數學符號認識,可組在一起就直接變得完全兩眼一抹黑。
只剩下簡單三個字形容。
看不懂。
倪明傑的話音並未停下,前腳才剛說完,緊隨其後想到什麼又補充句。
“我倒是開始有點同情明天和徐銘一起,參加畢業答辯的大四學長了。”
“論文內容質量和徐銘根本沒法比啊。”
“整個學校肯定都沒有,第二份能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的本科畢業論文。”
將室友倪明傑的話悉數聽進耳中,徐銘倒覺得還好。
根據往年答辯規格,明天大機率是自己導師和鄭以中教授以及馮長平教授組成答辯委員會,和他一起參加答辯的大機率是馮長平教授的學生。
剛好馮長平教授本就提高了論文要求,否則學習小組的嚴偉豪和高科,也不會跑來向他請教論文中的問題。
既然畢業論文都順利完成,答辯便不是問題。
“應該沒什麼吧。”
隨口參與話題回應一句,接著快到熄燈時間,便也不再耽擱選擇上床休息。
翌日。
幾人一起在學五食堂吃完早飯,倪明傑等人因要上必修課提前離開,分別時並沒有再提及徐銘答辯的事。
沒辦法。
就憑徐銘的畢業論文水平,縱使全院學生答辯都不透過也不會包括他。
自然沒甚好擔心的。
徐銘輕車熟路獨自來到理教樓,找到答辯教室後直接邁步走了進去。
抬眼向教室內看去,發現已經坐了幾道身影,正埋頭熟悉報告闡述文稿流程。
其中老熟人嚴偉豪和高科剛好在內。
並在注意到徐銘之後,下意識高興的打起招呼。
“這邊徐銘。”
聞言徐銘朝兩人望過去,回以淡淡笑容,直接走到兩人旁邊的空位坐下。
不過他們的喊聲,可把其他人驚的不輕。
紛紛抬起視線確認來人是徐銘,臉上大多是一種生無可戀的表情。
顯然大家都知道徐銘本科畢業論文的含金量。
嚴偉豪和高科則截然相反,趁著答辯委員會進場的間隙同徐銘講起話。
“還真是緣分啊徐銘,咱們居然分到同一場,中午答辯完去外面吃飯吧。”
“上回你給我們指點論文,還沒來得及道謝呢。”
“馮教授對我們倆的論文很滿意,還說讓我和偉豪讀他的研究生。”高科接過嚴偉豪的話特意補充句。
從兩人臉上的笑容和自信看,確實沒有亂說。
“恭喜。”
“我也就是簡單給了些方向建議。”徐銘聽完兩人的話謙遜回應句。
可惜這份自信笑容並未在臉上停留太久,很快當此次的答辯委員會成員進場,表情瞬間僵硬在臉上以至於半句話都講不出來。
就連徐銘都眼中流露出意外,實在沒有想到。
因為除導師張魯平教授和鄭以中教授,以及馮長平教授幾人之外,同行的還包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內的田綱院士和下面幾位研究員。
甚至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專家。
裡面有人曾擔任高教社杯專家面試評審成員,相對來說倒稱不上陌生。
而除此之外,更有幾位叫不出名字的人員,基本可以確定是數學教授。
尤其連許崇興教授都湊了熱鬧。
面對這烏泱泱一群身影,數量都超過答辯學生。
無形中瞬間瀰漫出龐大的壓力。
“這次答辯委員會的數量,是不是太多了點?”有人嚥了口吐沫緊張程度爆表。
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使得答辯教室內,不受控制的傳出些許雜亂聲音。
“我還是頭回見到這種規格的本科答辯,教授人數比答辯學都多啊?”
“這已經不是人多少的事了吧,光數學院士我都認出來兩個。”
“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田綱院士,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郭院士。”
“那位好像是箐華的教授。”
“這還是本科生的畢業答辯嗎,說成學術報告交流會我都信。”
……
“我收回剛才的話,真不應該和你一起答辯。”這時嚴偉豪頗為幽怨的看向徐銘回答。
高科則如小雞叨米似的點頭同意。
徐銘將這幕全部看在眼裡,饒是平時面色平靜,此刻也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他哪能不知道,此刻突然過來這麼多教授,甚至院士都參加燕京大學數院本科生畢業答辯,大機率是因為他那篇關於多尺度解析篩法的論文。
對此他也頗為意外。
本想著論文已在數學年刊發表,像這種普通的本科生畢業答辯不會太重視。
估摸著就正常三位教授組成委員會。
結果這怕是都快有三十位。
妥妥打破了燕京大學,歷年來的畢業答辯記錄。
待眾多教授和院士坐下後,或許注意到其他答辯學生流露出的忐忑情緒,只聽學院主任張魯平開口解釋。
“大家不用過多緊張。”
“依舊按照正常流程參加答辯就行,除我和鄭教授馮教授之外,其餘人並不會對畢業論文進行提問。”
伴隨張魯平教授的話音落下,其他人雖稍微鬆口氣。
但臉上依舊可見壓力。
畢竟就算其他教授院士不參與提問,被這麼多專家盯著心裡壓力也絕不會低。
待畢業答辯正式開始,馮長平教授率先念出上場進行報告的學生名字。
“嚴偉豪同學。”
本就眼神幽怨的嚴偉豪,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整個人頓時怔住。
約摸頓上數秒鐘,這才嘆口氣站起身來,以一副慷慨赴死的樣子朝講臺上走去。
高科握拳做了個握拳動作道:“支稜起來,別丟份。”
“加油。”徐銘則吐出兩個字。
很快嚴偉豪站在臺上,找出自己的ppt,正式開始畢業論文學生報告。
“我研究的課題是……”
事實證明張魯平教授確實沒說錯,在後面的核心答辯流程環節,均是馮長平等三位教授依次主導提問。
因為嚴偉豪的論文在馮長平高要求下,完成度本來就比較高。
又加上徐銘的指點,足以稱得上是篇優秀畢業論文。
整個表現屬於可圈可點。
進展頗為順利。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轉眼教室內,就只剩下徐銘還未上臺進行答辯。
“下一位徐銘同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