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面對場下數百位數論學者,滿臉自信按照早就完成的內容報告。
從多尺度解析篩法的框架,到最佳化思路方向。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成功把整個報告廳內的氛圍推向最高點,甚至有專家忍不住在座位上手動演算,臉上時不時現出激動之色。
“尺度函式Φ(s; x)的具體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能夠根據問題和目標精度,動態最佳化Φ(s; x)的引數和積分路徑r。”
“並透過計算尋找表現良好的函式形式。”
“在這裡我期待,未來學界能有人,最佳化出多尺度解析篩法的更多表現形式。”
“解決數論界現存問題。”
……
三十五分鐘很快結束,徐銘也順利完成報告,再次提高多尺度解析篩法的應用價值。
根據報告中的核心內容定理,多尺度解析篩法具有動態化這一特性。
並非只能用於解決素數分佈問題。
而是近乎數論萬能工具。
可以根據具體目標,在多尺度解析篩法基礎上,最佳化出特定的工具,然後透過計算證明將之解決,加快數論數學分支的高速發展。
就拿全球關注度比較高的孿生素數,和哥德巴赫這兩個經典猜想來講。
只要尋找到最合適的函式表現形式,結合其它理論對多尺度解析篩法進行特定最佳化,便有可能徹底解決困擾數論學家許多年的世界數學難題。
毫不誇張的講,今天徐銘的報告,相當於確定了一個新方向。
為大量數論學者指明道路。
完全能夠預料,待本次會議結束之後,各大高校數學系以及數學研究所。
將立刻開設孿生素數,或者哥德巴赫猜想課題組。
投入到對數論難題的研究中。
伴隨最後的話音落下,徐銘想象中的掌聲並未在報告廳內響起。
正為此感到疑惑,抬起視線才注意到,大家都還沉浸在報告中,對列出的其中一個最佳化思路進行驗證。
見到這幕徐銘暗自鬆口氣,便準備邁步返回臺下。
然才剛邁出幾步,頓時響起一道鼓掌聲,下意識扭頭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只見伊萬尼克教授,不知何時已然站起身,毫不吝嗇自己的掌聲。
而這個動作,也可謂一時激起千層浪,很快先是身旁的卡茨和陶哲軒以及拉波波特等人,緊隨其後起身熱烈鼓起雙掌對報告表示肯定。
接著後排學者同樣如此。
幾百人共同匯聚在一起的掌聲,於報告廳內顯得格外隆重熱烈。
與此同時。
場下人群中的田綱,親眼目的這一幕,心裡面也只覺感慨萬千。
回望國內數學界這些年的發展,還從未有過眼前這種令人振奮的畫面。
年僅二十歲的燕大學生,在國際數論會議舞臺上報告自創的篩法工具,引得數百位數論學者自發鼓掌,這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里程碑式成就。
“國際數學舞臺,需要更多的東方身影,這才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徐銘沒有讓大家失望。”
很快待這場報告徹底進入尾聲,伊萬尼克等人主動向徐銘走去展開交流。
“真是一場精彩的報告,恭喜你重新定義了數論領域最實用的工具。”伊萬尼克近前率先開口稱讚。
徐銘面帶微笑道:“謝謝伊萬尼克教授。”
旁邊卡茨更是半點都忍耐不住,找到空隙立刻插嘴接過話茬搭話。
“這幾年學界對數論猜想難題的研究,熱度一直處於持續低迷的狀況,尤其關於對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自從陳景潤的‘1+2’之後便無任何進展。”
“現在你的多尺度解析篩法動態性,無疑讓大家看到徹底解決難題的希望。”
“相信相關課題研究,很快就會源源不斷冒出來。”
“將更有助於數論分支的發展。”
卡茨想看到的數論界,可不是先前那種死氣沉沉。
大家都不去研究數論領域著名問題,導致幾年來都找不到能拿出手的進展。
現在熱度激增,有更多人投入其中,對整個數論界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
而陶哲軒同樣沒有繼續保持沉默,暫時停下腦海中對多尺度解析篩法的研究,開口就是像向徐銘表示感謝。
“目前我在研究孿生素數,你今天的報告內容給了我不少啟發,今天下午後面的報告我暫時不出席,需要待在房間整理下思路。
徐銘把陶哲軒的話聽進耳中,對其研究孿生素數並不感到意外。”
他也知道多尺度解析篩法,能用於證明孿生素數。
先前他就曾試著根據素數對最佳化篩法,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表達形式,還需要加入新的理論知識才行,並非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難題。
“這是我的榮幸。”徐銘無比謙遜回應一句。
幾乎話音才剛落下,伊萬尼克教授,又突然想到什麼主動補充句。
“對了。”
“晚間有一個我主持的小型討論會,你要參加嗎?”
聞言徐銘頓時心中微動,根本不會有任何遲疑,當即點頭滿口答應下來。
“感謝教授您的邀約,我會準時到達。”
對國際數論會議中的事情,來波恩大學之前,田綱院士就已經詳細講解過。
其中格外關注的,便是某位大佬主持的,小範圍晚間討論會。
能被邀請參加,屬於進入核心圈層的標誌。
這是對他在數論領域貢獻的認可,和年齡沒有關係。
伊萬尼克對眼前來自東方的年輕學生,只覺得越發感到滿意。
甚至心底暗自遺憾,為何對方不是來自羅格斯大學。
正當幾人交流著的時候,旁邊拉波波特得到現場工作人員的訊息,臉上頓時堆出笑容丟擲新的話題。
“法蘭克福匯報和時代週報等媒體記者,想要對你們作一個簡單的採訪。”
“如果可以的話請跟我來。”
說完主動作了個手勢,走在前面領路。
像卡茨伊萬尼克以及陶哲軒這些頂尖學者,對於媒體採訪只能說早已司空見慣。
就和喝水沒什麼區別。
自然不會介意。
徐銘說起來上次被記者採訪,還是成為高考狀元被自家省報媒體報道,最終導致他未開學人卻先火。
至於獲得高教社杯被網上討論,則是主動拒絕記者。
避免打擾到自己原本平靜規律的學習生活。
可以說這方面確實沒經驗。
但他既然站在這裡,那便代表著國內數學界,肯定不能這時候掉鏈子。
何況方才的報告都取得圓滿成功。
於是絲毫沒有慌亂,直接跟在卡茨和伊萬尼克教授身後向空曠處走去。
不得不說新聞媒體人員,是最懂怎麼擁有更高流量。
採訪時主要目標都放在徐銘身上,關注其年齡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頂尖學者的評價,眼看就要徹底坐實數學界莫扎特的稱號。
好不容易應付完,田綱和王翩兩人迎了上來。
其中王翩依舊心情激動,還未停下腳步,便迫不及待開口表達感受。
“師弟你真厲害。”
“我還是頭回在現場看到,那些海外專家,能自發起身為國內學者鼓掌稱讚。”
她身為國際部畢業博士,出國參與類似會議活動的次數並不算少。
不單單是數學領域。
然每當國內學者發表完講話後,氛圍都會顯得比較尷尬冷場。
並不會有多少人,主動進行鼓掌。
追究其原因,主要源於海外學者的驕傲,根本不認為東方學者能有多高水平。
可今天給他的感覺完全不同。
儘管她對數學不是多麼精通,甚至聽不懂徐銘這半個小時內報告的內容,卻可以分辨出那些頂尖學者,確實屬於主動起身爆發熱烈掌聲。
這代表著對徐銘報告的認可,承認其貢獻。
面對如此氛圍,她甚至不免眼角溼潤,心裡面不斷湧現出澎湃情緒。
田綱同樣臉上堆滿笑容,待王翩話音落下,主動詢問起晚間的小範圍討論會。
“伊萬尼克教授邀請你參加晚上的討論會?”
“是有這麼回事。”徐銘點點頭回答。
田綱面露喜色說道:
“好事情。”
“這種小範圍的討論,更容易融入核心數論圈,和其他學者建立聯絡。”
“另外其中有的人,可能還擔任著某數學獎項評委。”
“對你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若能獲得國際上的其它數學獎項,對以後提名菲爾茲也是有幫助的。”
“現在你已經是國內,最有希望打破零記錄拿到菲爾茲獎的人選,能像陶哲軒那樣三十歲拿到就好。”
講到這裡的時候,田綱還不忘輕拍了下徐銘的肩膀。
儼然寄予厚望。
徐銘將這番話悉數聽進耳中,不得不說國內數學界的目標是越來越大。
若放在以前的時候,那是絕對不可能,把獲得菲爾茲獎的希望寄託在一本準博士生身上。
甚至還希冀三十歲拿到此獎項。
不過徐銘反倒覺得田綱院士有些保守了。
隨著他的數學水平日益上漲,肯定要有更大的胃口才屬於正確。
否則連這份自信都沒有,還如何解決數學難題。
因此他自然希望,這獲得菲爾茲數學獎的時間,能夠越早越好。
另外他也不擔心,國際數學聯盟會因身份問題打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