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用《論語》!
葉昀的思維在五倍悟性的加持下,快若閃電。
他將《論語》中的經典篇章,與劍招意境,逐一對應印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為劍法總綱!
劍道同學問,貴在溫故知新,日日勤勉,方能於平凡中見真章!”
筆下第一路劍招,並非固定套路,而是一種練習之法。
招式平平無奇,正是華山基礎劍法,心法卻要求練劍者在每一次揮劍時,體悟學問帶來的喜悅。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為守式!
劍不出鞘,先問己心!此劍非為傷人,而是自省!
劍光化幕,守禦己身,對手的每一次攻擊,都是對自身德行的一次拷問!”
第二路劍招,化為一套精妙絕倫的守禦劍法。
劍意內斂,守得滴水不漏,核心不是防禦,而是反思。
“‘君子不器’,此為變式!君子不應拘泥於一形一物,劍法亦然!
劍無常勢,水無常形,或為劍,或為鞭,或為刀,隨心而動,破盡萬法!”
葉昀甚至將《獨孤九劍》中“破劍式”的理念,簡化後融入其中。
這一招,要求使用者跳出劍的束縛,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
……
他一口氣,從《論語》中擇出十二篇經典,將其感悟,與十二路劍招一一對應。
學而、為政、八佾、里仁……
十二路劍招,十二種人生感悟。
他甚至在秘籍最後,留下一套完整的修行法門。
要求修煉者,每日回顧一篇《論語》文章,便配合練習對應的劍招。
直至將這十二種感悟,徹底融入自身的思維與肌肉,成為行事準則。
當能做到劍招起、感悟生時,此劍法,方為大成!
屆時,出劍之時,無需催動內力,劍意之中,便自帶一股堂堂正正、令人心折的浩然之氣!
這,便是劍意的“附魔”!
當最後一筆落下,葉昀看著眼前被他重新命名為《浩然之劍》的劍譜,自己都感到心神激盪。
這已不是單純的武功。
這是一條通往“知行合一”的修行之路!
其本質,是劍意的養成!
葉昀自問,若非自己習得《獨孤九劍》並已至小成。
若非有這逆天的五倍悟性,絕無可能寫出這樣一本直指武道本心的劍譜。
這本《浩然之劍》,說要求低,也確實低。
一個普通人,哪怕悟性不高,只要能靜心讀書練劍。
持之以恆,終能有所成就,成為真正的謙謙君子。
但說它高,也確實高。這本秘籍,對心性的要求,高到了極致!
首先,要愛讀書,能靜心。其次,要愛劍,有恆心。
最後,也是最難的,要知行合一,嚴於律己!
“老嶽啊老嶽,我倒是很想看看,你看到這本劍譜時,會是什麼表情?”
葉昀笑了笑,將墨跡吹乾,小心翼翼地收好劍譜。
他推開門,夜色已深。嶽靈珊想必早已回房歇息。
葉昀身形一晃,鬼魅般潛入守拙居的主屋。
嶽不群和甯中則的房間內,陳設簡單。
他徑直走到那張圓形木桌旁,將嶄新的《浩然之劍》秘籍,不偏不倚地放在了桌子正中央。
做完這一切,他沒有停留,轉身離去,不帶走一絲聲響。
回到自己的房間,葉昀內心一片空明。
華山之事,他能做的,都做了。
剩下的,看他們自己的造化。而自己,也該去走自己的路了。
系統的任務:三年內突破先天之境,並初步扭轉此方世界武道衰落之局面。
如同一座大山,壓在他心頭。
閉門造車,終究走不遠。
他需要入世,去尋找那些失落的傳承,去見識這個時代真正的風雲。
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葉昀想了想,放棄了。
《雪山飛狐》背景模糊,天底下雪山何其多?
長白山天池可能性最大,但終究是大海撈針。
他的腦海中,反而浮現出另一道身影。
一個大和尚的身影。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但有些路,再難,也必須去走。
葉昀簡單收拾行囊,將青冥劍重新背上。
他走到桌前,提筆寫下一封簡簡訊,壓在茶杯下。
“孩兒欲遊歷江湖,見識天下風物,以證所學。歸期未定,爹孃勿念。”
做完這一切,他最後看了一眼這間生活了十八年的屋子,再無留戀。
推開窗,身影如同一片落葉,悄然融入華山深沉的夜色。
朝著西南方的蜀地,疾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