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放榜,有著一套固定的流程。
在日期時辰上,又有不成文的規定,基本選擇寅日,而或辰日,這就是另一個名稱“龍虎榜”的由來。
今天恰好屬於寅日,名為虎榜。
張榜自有講究,首先是貢院之外,然後州城衙署,再到下面府城,各地縣城等地,都會抄錄榜單公之於眾,接受廣大民眾的圍觀和傳誦。
而眾多考子,不管是本地,還是外地的,他們前來考試,考完之後,俱是會留下來,等待揭榜。
倒不用去現場看榜,留在住所中即可,會有報喜人手持紅條騎著快馬送來捷報。
一路鳴鑼,唱誦其名,引得無數人觀看熱鬧,堪稱盛景。
這還是鄉試,若是進士及第,則更為盛大。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絕非說說而已。
對於這些場面,陳氏祖地已司空見慣,每隔三年,便上演一次。
縱然如此,但每一屆依然隆重以對,沒有絲毫怠慢。
宗族傳承,更新換代,至關重要。
以族長陳壽齊為首的一眾族老,各房家主,無一缺席,再加上中生代、新生代等陳氏子弟,可謂濟濟一堂,全部匯聚在宗祠所在的坡地之前。
等捷信報喜完畢,今屆所有中舉的子弟便會換上公服冠冕,登上臺階,進入宗祠進行祭祖典禮,並接受祖蔭護持,享受宗族榮光。
在場人數太多,習慣以房為單位,各成陣營。
其中旗幟招展,各式羅傘撐開,頗有幾分競爭比斗的意思。
水流都會爭長短,何況偌大的一個名門宗族?
從來都不會缺乏明爭暗鬥。
當初陳壽年打破常規舉薦陳晉,陳晉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爭議之中,不過他行事低調,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藏書樓內,幾乎沒有其他的交際關係。別人就算想來挑刺,也尋不到由頭。
今天,是繼上次的祭祖儀式後,陳晉第二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在此之前,陳壽年詢問過他的意見,是留在舊衣巷那邊呢,還是進入祖地來。
陳晉選擇了後者。
今屆六房無人參加鄉試,他若不來,便沒人舉旗,便辜負了陳壽年對自己的諸多幫助扶持。
不過陳壽年對此自有顧慮,想到了最壞的結果,萬一陳晉落榜,便會受到千夫所指,遭受諸多譏諷,甚至怒罵。
無異於自取其辱。
那樣的話,留在舊衣巷無疑要好得多。
但陳晉態度堅決,淡然道:“今時今日,如果我沒有勇氣來面對這些要看笑話的人。他日回去,又怎有勇氣去面對可能要取我性命前程的趙縣令?”
聽到這話,陳壽年為之動容,郭璦看向陳晉的眼神,更是異彩連連。
所以陳晉便坐到了這一把交椅上,坦然面對無數異樣的眼神,以及各種飄入耳朵的嘲笑譏諷。
隨即眼觀鼻,鼻觀心,入定養神,恍若無人之境。
見到這一幕,陳壽齊等族老微微頜首,流露出讚許之意:別的不說,光這份養氣功夫便不是假模假樣做得到的。
對比其他族中考子,他們大都緊促不安,一個個伸長脖子往前看,希望能看到報喜快馬的到來……
得得得!
就在此時,馬蹄聲響,銅鑼聲中,有人遠遠大喊起來:“恭賀陳府少老爺和恩乙丑科高州郡鄉試中式第一百一三名……”
“中了!”
第三房陣營中,一名三十來歲的考子激動地跳起來,緊握雙拳,高撥出聲:“我中了!”
喊完之後,兩行熱淚滾燙而出,竟已是淚流滿面。
周圍眾人,沒有人笑他失態,而是紛紛投去羨慕的目光,然後齊聲道恭喜。
第一百一十三的名次,幾乎屬於吊車尾的了,但中了就是中了。
只要中了,就是好的。
常言道“銀進士,金舉人”,這稱得上真正的魚躍龍門。
那陳和恩團團抱拳,以表感謝,自有家人隨從去迎接報喜人,給予大筆賞錢,然後請到邊上涼棚歇息,吃茶。
帷幕揭開,後面每隔一陣,便有報喜人飛馬而至,高聲誦名。
中舉的名次也水漲船高,從百名開外,很快進入到幾十名內。
其實鄉試排名並沒有實質價值,這一點不同最終的殿試,殿試分三甲,是真分了檔次。
而鄉試百名之外和前面的幾十名,基本都一樣的待遇。
然而不管什麼人事,只要定了名次,那名次之爭就不可避免,誰都希望自己能名列前茅,特別是第一名。
說出來的份量都是不同。
比起名次,族長陳壽齊他們更在意的是中舉的人數。
這些年來,整個宗族青黃不接的勢頭已經凸顯,不止進士,舉子的數量更是銳減,長期以往,不是辦法。
就看今屆能否扭轉頹勢了。
大概一個時辰後,第六個報喜人終於出現。
這次中舉的是出身大房的陳學文,乃是陳學傑的堂大哥,接連落榜多屆後,他也得以考中,名列第十二。
這個名次可不算低的。
同時意味著,本次的捷報差不多要到頭了。
計算一下,已有六人中舉,從數量上大大超過了上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