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第413章 天下三嬗,事繁變眾!

“天下三嬗,事繁變眾。”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內,號令三嬗,自三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秦之前,天下為封建,秦之後為統一帝國。”

“秦之前是貴族制社會,秦以後是官僚制社會,而若是將目光聚集在戰國秦漢之際,便會發現,儘管前後判若兩個時代,變動之際卻是一個各種新舊因素雜糅的時代。”

“天下的最終一統,本質上是在新舊因素,交織衝突的推動下完成的。”

“宋元明亦處於同種境地。”

“宋之時,天下文化經濟鼎盛至極,而宋代之前,華夏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外來的衝擊,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消滅。”

“然元之後,天下就有了變化。”

“蒙古人入主中原。”

“神州陸沉!”

“天下之變局由此開始,長期以來華夏中心主義思想所形成的兲朝上國,天子和四夷的觀念,經過蒙宋一戰的戰爭洗禮,得到了巨大的衝擊,而宋代推崇的儒家治國理念,也第一次面臨到了真正的考驗。”

“儒家文明下的華夏政治,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同時採取內聖外王的方式,內以修聖人之德,外以行王道之政,來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不難看出,這種方式立足於人的主觀世界,著眼是個人道德素養的高低,而對此華夏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都進行了千百次的討論,與之相對應的儒學也一直在發生變化。”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到漢武帝時期被確立為官方學說,再到魏、晉推崇玄學,拋棄儒學,以及是唐代的佛學,直至宋代儒學才再度展露頭角,形成了理學。”

“而南宋理學確立為官方思想,不到百年,天下沉淪。”

“神州陸沉之沉痛,時至今日,依舊沒能徹底走出陰影,而今天下又漸盛‘心學’,然經過數千年的討論對於人主觀世界的研究,儒生早已達到了極致,但是與之相匹配的客觀天下,卻沒有如火如荼的發展。”

“華夏脫離世界太久了。”

“華夏文明自誕生以來,東、南為海洋所阻隔,西面為山脈和沙漠,客觀上限制了華夏跟外部世界的交流,然終其元代一朝,華夏之士人依舊沒能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清醒,也鮮少真正的去認識天下。”

“放眼朝廷,中國官服,全不知外國之政事,又不詢問考求,故至今中國仍不知海外世界。”

“對於番人,從來都認為是通商。”

“自誇為:‘中國之物,番人最重者,無若茶於大黃,非此二物,則病脹而不治。’”

“對於互市,乃外夷不獲已於中國,非中國不獲已於外夷。”

“軍事同樣錯判。”

“知火器,卻不擅火器,知海戰,卻不善海戰,自以為‘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又或謂......夷登陸則技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