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將手中的這份奏疏遞了過去。
朱標再次接過。
他把‘長紙’放在一旁,將奏疏認真的看了起來,奏疏的內容很簡短,字數很少,但三言兩語,朱標就看明白了,夏之白呈上的東西名為‘報紙’。
用來報導朝廷頒佈的政令,還有就是官方的時政解析。
只不過夏之白的想法,明顯不是歸納整理,而是有著更大的野心,他想將這份‘報紙’印發下去,流入到民間,讓民間的百姓也能看到朝廷最近究竟發生了什麼。
讓百姓對朝政政策有個更直觀的理解。
朱標眉頭緊皺,沉思了一下,凝重道:“兒臣認為,這似乎是一個辦法,從夏之白的奏疏上看,夏之白認為,朝廷頒佈政令到地方,經過太多道‘手’了,在一級級官員解釋下,很多政令不僅是失真,而是扭曲了。”
“簡而言之,中間環節太多。”
“上下存在資訊差!”
“而這給了很多心懷不軌的官員欺上瞞下的機會,而他弄出的‘報紙’,就是想減少中間環節,以官方的形式,將朝廷的政令廣而告之,直接不經地方官府,由朝廷通告出去。”
“而且還不止是發公告,還要附上翰林學士對政策的解析看法,讓百姓能更好的理解政策走向。”
“這的確是個好主意。”
朱標點頭。
在最初的茫然後,他也是徹底明白過來,這些報紙真正的作用。
朱標又笑著道:“夏之白考慮的倒是很周全,不僅考慮到了朝廷為此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想到這些報紙主要的銷售物件是文人,以及一些識字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定家底,所以不用直接發,而是需要用錢買。”
“這樣一來,朝廷的負擔,倒是小了不少。”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話雖如此,不過咱讓樸狗兒去查了,辦報紙的事,翰林院自身都不同意。”
“為什麼?”
朱元璋冷笑一聲,道:“還能有什麼,因為這事以前是禮部的事,翰林院那些學士,哪有膽子去招惹禮部的人?儒家不是最講‘禮’嗎?這種事他們不敢做,哪怕夏之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依舊沒說服劉三吾、方孝孺他們。”
“這就是咱大明的書生啊。”
“真讓他們做事的時候,一個個都推三阻四,唯恐得罪了人,但要是真有什麼好事時,又唯恐落下了自己,依咱看哪,這些書生其實不是怕,而是覺得朝廷政令透過這種形式發下去,會得罪很多地方官員,他們一個個都只顧自己,根本就沒有為朝廷考慮過。”
朱元璋滿眼不屑。
劉三吾這些學士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
那是什麼怕得罪禮部,要是真怕得罪,以前也不會死命彈劾了。
歸根到底,還是他們來自地方,跟地方不少官員有聯絡,甚至還承過這些人的恩情,而朝廷這麼一弄,卻是會讓地方原本晦暗不明的政治態勢,一下明朗起來,尤其是讓很多地方識字的文人書生知道了很多‘真相’,這無疑就壞了事。
這些學士真正擔心的是這!
朱標冷笑一聲道:“那兒臣更認為,這報刊非辦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