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行程的人不少。
遊戲世界,丹陰縣與鄰縣桃山縣交界處,一個偏僻的山谷。
一行四人走出山谷,向丹陰縣城行去。
四人的打扮有所不同,差別還挺大。
為首者是身材魁梧、方面闊口、留著絡腮鬍、身背大刀的好漢。
後面跟著一名道士,兩名和尚。
這四人能湊一塊,當然有其原因。
他們都是修行者,而且有共同志向。
丹陰縣在冊人口有七萬多人。
即便這些年飽受惡妖、惡神肆虐,新生小於死去,卻也有五萬人左右。
這個人口基數,肯定能產生一些修行者。
事實上,李靈素進城第一天就遇上了。
縣令張榜招募奇人異士,神漢、神婆、土夫子是樣子貨,沒甚本事;郎中只是郎中;道士與和尚,卻是實打實的有修為在身。
那天,道士與和尚打了退堂鼓,是因為認出了縣令公子中的招,乃是一條蛇妖所施,而且手段高明。
方圓千里之內,人、妖、神三方勢力中,修為境界戰力最強者三,分別是三痴道人、碧波河龍王、無風谷金雕妖帥。
三痴道人宅居深山,一心修行,不理世事。
無風谷金雕妖帥的本體乃是飛禽,相對於領地,更注重領空。
碧波河龍王既是神,也是妖,因此勢力最大,影響力最強。
龍性本淫。
故而,方圓千里之內,但凡有點出息的蛇、蛟之屬,都能與碧波河龍王扯上點血緣關係。
道士與和尚出手破了蛇妖的法術,以他們的道行,其實不難。
難的是破了法術後,如何應對背後的蛇妖。
不管是打死,還是打傷,都極有可能留下隱患。
稍微有一點地方沒有處理好,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更何況,更大的可能是,道士與和尚聯手都打不過暗害縣令公子的蛇妖!
出於謹慎,道士與和尚沒有輕舉妄動,選擇先行退卻,徐徐圖之,從長計議。
大玄皇朝國力衰落,不止是朝廷,而是包括民間、江湖、修行界,方方面面都在衰落。
三痴道人為何宅居深山,冷眼旁觀人族勢弱,被妖、魔蹂躪?
還不是因為不敢違逆大勢。
魔者,墮落之神也。
妖魔合流,亂世早已降臨,一人之力,如何能夠逆轉?
心灰意冷之下,三痴道人便鎖了慈悲心,轉修太上無情心。
不過,總有人不願意冷眼旁觀同類受苦。
揭了縣令張貼的招賢榜的那名道士與兩名和尚,正是不願冷眼觀瞧的人。
那一日,一道士與兩和尚匆匆離了縣衙,沒有多做停留,馬上離開了縣城,是搬救兵去了。
而李靈素使出神通“掌握五雷”,破去蛇妖法術的動靜其實並不大。
雷雲又只侷限在縣衙三堂旁的西花廳院,雷鳴聲在縣衙之外更是聽都聽不見。
只有宣奢這條玄蛇,隔空捱了幾記雷劈,才能體會到羽衣神女所使雷法的可怖之處。
所以,道士與和尚並不知曉後來發生的事。
他們一路狂奔,來到丹陰縣與桃山縣交界處的這個山谷。
有一位燕姓大俠,立志除妖,襲殺無風谷金雕妖帥未果,重傷瀕死,逃至此處山谷養傷。
道士與和尚無意間結識了這位燕大俠,性情頗為契合。
又因為燕大俠的修為與實力遠在道士、和尚之上,便成了道士與和尚斬妖除魔的後盾。
每有道士與和尚無法處理的難題,三人都會來到這處山谷,或求解,或求援。
求解的時候多,求援的次數少。
無論是求解,還是求援,燕大俠都不會推脫,總是盡最大的能力提供幫助。
可是這一次很不湊巧。
燕大俠的傷養到了最關鍵的階段,長則半個月,短則十天,不能出手。
道士與和尚可不敢耽誤燕大俠養傷,就按下了邀燕大俠出山斬殺蛇妖的心思。
不過燕大俠知道,道士與和尚肯定是遇到難題了,主動詢問。
道士與和尚拗不過燕大俠,只能將他們在縣城中遇到的事情說了出來。
誰知燕大俠竟然知道這件事,還說不用著急,那條玄蛇其實不吃人,行事也有分寸,不會真的害死縣令公子。
倒是盤踞在丹陰縣與浮黎縣商道上的鼠妖,越來越猖狂了,待他養好傷,就要去滅了它。
道士與和尚聽燕大俠這麼說,也就沒急著回縣城去,而是留在山谷,給燕大俠護道。
現在,燕大俠的傷勢徹底養好,實力更進一層,已經達到“驅物/陰神”境界,足以匹敵六品金紅敕上神和少帥層次的妖怪。
這一次出山,燕大俠所圖不小。
他打算先肅清丹陰縣、桃山縣、浮黎縣這三個縣裡的所有惡妖、惡神,然後越過丹江北上,再去試著殺一次無風谷金雕妖帥。
若是能夠殺死無風谷金雕妖帥,下一個目標,就是碧波河龍王。
只是越靠近丹陰縣城,燕大俠、道士與兩名和尚的心情就越發微妙。
什麼?
縣令公子被治好了?
什麼?
鼠妖已經被殺死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