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華夏:我的直播對話古今

第97章 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他在跟時間賽跑。”

張凡看著水田裡的那個身影,跟孔子說道:“每年的揚花季節,其實極短,所以他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找到雄性不育株。”

哦……

孔子對於地裡的事情,幾乎一竅不通,只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那個人正在做的事情,全世界都沒有先例。

當時的學術界,更是早就認定了雜交水稻不可能實現。流言蜚語傷人,比刀子還可怕。

可是他……苦苦尋找三年,助手只有自己的妻子,疲憊到失去知覺,依然沒有放棄。

觀察一朵朵水稻揚花,捕捉想象中的雄性不育株。然後摘下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顯微鏡辨析和化驗測定。同時,在田間的相關稻株上做好標記,在繼續生長的稻穗上套上羊皮紙進行隔離,最後觀察它是否自交結實……

這種幾乎看不到希望,而又繁瑣細緻到令人抓狂的工作,難度之大,簡直是難以想象!

1964年,7月5日,午後14點25分。

這是他今年第16個勘察日。

或許是上天終於被他的執著所打動,奇蹟發生在第6400棵稻穗上。

發現地點:安江農校水稻試驗田。

水稻品種:洞庭早秈。

“他成功了?”

孔子覺得,連自己都彷彿鬆了口氣,看著遠處欣喜若狂,在水田裡手舞足蹈,搞得一身泥水的男人,心中生出敬意。

偉大的人,總是相似的。

儘管從事的門類似乎截然不同,但這種執著追求的勁頭,讓孔子想到了自己五十五歲開始的周遊列國。

“還早呢……”

張凡搖搖頭,身邊金黃色的麥浪,忽然就搖曳成一片模糊的花海。

連同著花海深處的那個人,一度消失在眼前,但很快就又重新出現,但顯然已經是換了個地方!

湖南!雲南!海南!廣東!

這一次,他又跑了起來!

太陽在哪裡,他就在哪裡!一年的時間內輾轉各地,只為了能多搶到幾次實驗的機會,就多擁有幾次成功的可能。

1970年,海南農場沼澤裡,發現花粉敗育的野生稻,開啟至關重要的突破口!

1971年開始,他將“野敗”分送大家,由此開啟了整個華夏的培育三系攻關大會戰!

1973年,在全國雜交水稻研究會上,他正式宣佈,先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雜交水稻在華夏範圍內大面積推廣,開闢了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新途徑!

人類捱餓的歷史,從這一天開始,一去不復返了!

那一年,他46歲,穿著一身樸素得令人心酸的衣服,站在遍灑陽光、金風湧起的稻浪中間,意氣風發!

他捧著稻穗,就像是把夢想和希望捧在手心,認真專注的樣子,比頭頂的藍天更加純淨。

然而他並不知道,有兩個人始終站在不遠的地方,足足看了他十五年!

“是我錯了。”

孔子的臉上,早已沒有了先前的迷惑不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意。

十五年!

孔子親眼見到那些人對他冷嘲熱諷,罵他是不切實際的瘋子。

他們口誅筆伐,甚至貼上大字報,毫無理由地去詆譭一個執著於夢想的人。

曾經有一次,一百多平方米的實驗田裡,極其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被人全部拔除毀壞!

那一天,那個人,絕望地撲在滿是泥水的田裡,哭得令人肝腸寸斷。

孔子甚至感受到,當年子路死在他面前,被人砍成肉醬的時候,可能也沒有這般極致的痛苦和悲傷。

不管哪個時代,總有一些惡人,自己不想做事,不會做事,卻想方設法讓別人最好也別做成事。

他們不是傻,只是壞!

來自兩千五百年前的至聖先師,整頓衣裳,表情肅穆,向著那個追著太陽跑的男人,遙遙躬身。

張凡站在身邊,心中感慨。

他知道孔子為什麼說“是我錯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