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給百姓增加了的沉重負擔。
如今左光斗提出再次加徵,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把百姓往死路上逼。
很可能會造成流民四起。
這一策,不過是飲鴆止渴。
天啟目光冷冷的看著左光斗。
這就是東林泰斗的水平麼。
將大明江山託付給這群人,朕豈不是自取滅亡?
左光斗說出這“加徵遼餉”之策後,金鑾殿上諸位大臣盡皆沉默。
國庫空虛,由來已久,非是一朝一夕能解決。
為今之計,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不存在所謂的良策。
所有人都知道,這加徵遼餉,是當下唯一的辦法。
可他們之中沒有一人站出來附議。
這個決定要交給少年天子來做。
加徵遼餉,乃是與民爭利。
他們這些東林黨人都是清流,最在乎自己的名聲。
他們才不會去揹負魚肉百姓的罵名。
他們很聰明的將最終決定權留給了少年天子。
至於天子的名聲,這不是他們要考慮的事情。
針落可聞的寂靜持續了半晌。
天啟側目看向魏忠賢,恰逢魏忠賢也看過來。
二人四目相對,天啟嘴角輕輕一努。
魏忠賢會意,微微頷首,正要出列。
忽地,文班末尾一人出列。
此人面目俊朗,頗有君子之風。
只見他大步上前,來到左光斗身側,躬身道。
“臣錢謙益有一良策!”
“哦?!”
天啟頗有些意外。
這錢謙益是東林後起之秀,詩詞文章冠絕江南,即使在煙花之地也享有盛名。
“說說看。”
天啟對他的提議很有幾分好奇。
錢謙益從袖中取出一本冊子,雙手捧著,字正腔圓道。
“我大明如今災荒連年,遼東又有建奴作亂,國庫空虛。”
“臣早就存了心思,一直在苦思對策。”
“上月,臣返鄉探親,見到家鄉工商業發展蓬勃,商賈之人個個富足。”
“但這些商賈雖然富有,卻因不曾讀聖賢書,未能考取功名,因此地位低下。”
“臣便想,若朝廷能以一定價格授予這些商賈功名爵位。”
“想來這些商賈必定趨之若鶩,而朝廷也能從中獲利,以解燃眉之急....”
錢謙益長篇大論、滔滔不絕。
而金鑾殿上,不止是天啟與魏忠賢,甚至連東林黨人的臉色都變得無比難看。
稍有常識之人一聽就明白,錢謙益所謂的良策就是:賣官鬻爵!
簡而言之,朝廷允許百姓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
此法若是施行,結果可以想見。
必定導致官員腐敗,賄賂公行,貪汙成風。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假設知縣官職售價幾千兩銀子,而當上縣令之後每月俸祿只有幾十兩,且候補期間沒有俸祿。
可以想見,為了儘快拿回“買官”之錢,當事官員肯定會大肆收受賄賂,搜刮民脂民膏。
他們只管撈回本錢,必定無心政事。
屆時吏治敗壞,大明將滑向無底深淵。
此策,乃是亡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