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5章 後人遠不如前人

但如果官家決意要做什麼事情,那他就不會退讓了。

蘇轍這時候進言肯定要碰一鼻子灰。

樞密院事王巖叟打破了沉默,“官家,這對於一個小小都監是不是太過優容了。贈官連升三級已是罕見,還要全軍通報嘉獎……”

“小小都監?”趙煦實在難以理解怎麼過去了八九百年,這些文官反而一代不如一代。他那個年代的文臣那也是可以騎馬執弓做太守的,怎麼到了宋反而連兵者國之大事都拎不清了?這是小小都監的事嗎?

“王卿,朕希望你明白一件事,為國捐軀者無論職位之大小都不可輕視。李儀雖是八品都監,然而是為朝廷而死,為百姓而死,其死重於泰山。你和蘇右丞執掌朝廷軍國大事,萬不可輕視中下將官,殊不知這些中下將官才是決定著大軍的勇氣和戰力高低的根本所在。”

這一番話下來,四個不知兵的宰執四目相對有點猶豫不決。

範純仁看向太皇太后,卻見她神態端然,絲毫沒有插手的意思,顯然是決定把這事全權交給官家處理了。

蘇轍終於還是忍不住開口了,“官家,厚待李都監固然能激勵全軍,對以後可能有的戰事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也有一點不可不察,西軍驍勇但軍紀渙散,對李都監如此優待,只怕會引得有些將官鋌而走險,殺良冒功。”

趙煦聞言目瞪口呆,殺良冒功?一個建國百餘年,號稱擁有九州之地,成熟體制的王朝,當朝宰執居然擔心因為優待戰死的將官,而有人貪圖賞賜殺良冒功?

這在那個三國紛擾,動盪不安的年代都非常罕見的情況,在大宋居然不是新鮮事嗎?

他看向蘇軾,蘇學士有些侷促不安,顯然蘇學士的胞弟所言非虛。

人們常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下來終究會遠勝先人。如今看來卻是未必,在人性上甚至會大幅倒退。

諸葛亮來這時代並不太久,哪怕他一天只睡兩個時辰,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的讀史籍,看檔案、檔案,以對這個後世有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但畢竟時間有限,他還沒來得及對大宋的軍隊建設和宋律這兩方面有全面的瞭解。不過他也知道大宋軍隊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通常不參加重大戰事。

軍中主力禁軍也分為三部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至於南方各路加一起也不足三部中的任何一部。

三部禁軍中又屬西北禁軍戰力最勇,因為西北民風彪悍,又與西夏長期作戰,這支禁軍長期保持著能戰敢戰的鬥志。

李儀李都監就隸屬於西北禁軍,也就是大宋西軍。

可在諸葛亮眼裡哪怕西軍是大宋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似乎也就那麼回事。這支禁軍常年有二十萬兵額,這還不算周邊各路打輔助的廂軍和鄉兵。這等兵力跟西夏這等邊陲小國交戰居然都勝少敗多。

而漢末即便是一方諸侯也可以暴揍周邊四夷,馬超兵將數千,隴右、河西爭相臣服。夏侯淵虎步關中,諸羌莫敢輕動。曹操北征不過兩三萬精銳,便可大敗烏桓十餘萬眾。

偏偏大宋,坐擁九州,百姓億萬,朝廷可謂足兵足糧,可居然對外屢戰屢敗。

而所謂大宋西軍竟然可以依仗什麼軍功驕橫跋扈,乃至於都有殺良冒功的事情。可它的軍功在哪裡呢?不知道的還以為平定了西夏,張國臂掖要收復西域了。

事實上卻是讓朝廷“賞賜”給西夏銀五萬兩,絹一十三萬匹,茶兩萬斤。

讓他更無法理解的是,做主管軍事的副相尚書右丞似乎還沒有什麼好的應對辦法。

“樞密院是做什麼的?你這尚書右丞又是做什麼的?”趙煦掃過兩名軍事主官,語氣並不嚴厲,可任誰都看得出少年官家動怒了。

王巖叟忙起身拱手道:“官家有所不知,那西軍一般世代相承,陝西諸路很多一家數代都為西軍效力,他們若是上下包庇,別說樞密院就是當地主管將官也是沒轍。”

王巖叟時年四十有八,是本朝名人,十八歲時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被稱三元榜首。入仕以來歷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開封府知府等重任,政績斐然。

但無論他如何才華橫溢、高風亮節,都無任何從軍經歷,所謂不知兵者也。可偏偏他就做了樞密院事,是本朝最高的軍事主官了。

趙煦起身,長嘆一聲,“所謂後人遠不如前人概莫如此。”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