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7章 尋賢

官家搖頭道:“變革大事豈是兒戲?眼下不過是多尋賢能之輩,看能不能共同探索出有用的道路罷了。這些京官們在眼下這個固有體制內難有拓新求變的志氣,只好去外面碰碰運氣了。”

蘇軾是同意官家所言大宋已經病入膏肓這種說法的,他深入過基層,知道百姓疾苦,同樣也清楚大宋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效率低下不說,同時貪腐之風一日甚過一日。

這也是他極力反對青苗法的原因之一,朝廷本質上是為了防止民間高額高利貸,可到了下層官員那裡這就成了謀利手段,其對百姓的盤剝程度比地主商人尤甚。

社會需要變革,只是不是王安石和神宗皇帝一力推行的新政。

透過與官家一番交心,蘇軾已經愈發的看好年輕的官家了,所謂志向遠大,有驅除四夷重振漢唐雄風之心。同時又清楚要實現這些需要國富民強,要國富民強就需要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但合理的革新。

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蘇軾自問沒這個能力,四位宰執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官家或許有,但官家眼下勢單力薄需要幫手,“逃”出汴梁城就是為了尋找幫手。

為了在有生之年能夠見到李白詩中的盛唐氣象,他願意為之全力以赴。

去找自家兄弟的路上,蘇軾就是抱著這般的雄心壯志行走在繁華的東京街道上。

到了蘇轍府邸,王巖叟居然也在,於是三人小酌了幾杯,開始文人之間對話,三元榜首加名垂青史的兩位文豪,自然是從詩詞文章開始,不一時又從詩詞談到書法,最後就到了官家身上。

“要說書法,官家的字寫的就極好,篆書、草書都是一絕,唯獨楷書一般。”

蘇軾作為侍讀學士是眼下汴梁城內真正見過官家字型的少數幾個人。同時他又是書法大家,所寫行書與楷書本朝幾乎無人可及,他所評價的一絕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但王巖叟不信,“官家的字你說還行我相信,但你說一絕我不信,官家的侍讀學士可不止你一人當過。”

蘇轍點頭附和,“範相公早幾年不就做過侍讀學士嗎?聽他提起過,太皇太后誇官家字寫的很漂亮,但行家一看就知道還沒有登堂入室。兄長你說書法一絕,還是篆書和草書,別說別人我都不信。”

蘇軾一時有些詫異,難道書法也是大病之後才突飛猛進的嗎?不過他也不爭辯,只說改天你們若是有幸見了就知道我所言非虛。

三人又聊了會時政,可能是因為天子近臣在的緣故都是淺嘗輒止。

夜深后王巖叟起身告辭,蘇軾卻說今晚打算在此住下了,省得明早朝會再從外城往這裡趕。

哥哥輕易不來,蘇轍舍了妻子在客房與蘇軾抵足而眠。

本來看上去酒意漸濃的蘇學士這會彷彿瞬間酒醒,哪還有半分醉意,兩兄弟感情極好,蘇軾不做掩飾,開門見山,“今天來找你有要事要談,不想樞密院事王巖叟在,不好開口。現在這屋內只你我兄弟,我就直說了,我有件事要你幫忙,當然這也是官家的意思。”

蘇轍有些詫異,但曉得必然是大事無疑,不由側身來問,“不知兄長所說是何事?”

“官家想要近日去祭祖掃陵,你要同意,最好還能幫助官家說服其他三位宰執。”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