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宰相和漢時的丞相其實已經大不相同,漢時開府的丞相職權是很大的,相當於分割了一部分天子的權利,幾乎等同於北宋宰執加在一起了。
諸葛亮作為古今名相,深諳處理政務之道。顯然諸多政務由宰執們處理,天子把控大方向是最優解,也是減少大朝會,遮掩天子不在朝的好方法。
“諸位皆是賢能之臣,老身認同官家的提議,無非是半月二十天的事情大家同心協力,就當是為官家分憂了。”高太后首先站出來支援官家。
左相呂大防依舊閉目不言算是無聲的抗議,範純仁與王巖叟對望一眼,只好再次拱手道:“這正是我等人臣的本分,只是官家的隨行人員需要從長計議。”
此時戍衛京畿地區也就是開封府範圍的禁軍數量有八萬餘人,但皇城禁軍其實不滿萬,官家尚未親政自然也就沒有組建御前班值。
天子去皇陵,總要派遣三千左右的禁軍隨行保護吧!
皇城禁軍一下抽調走三千人,這等規模的軍事排程要瞞過滿朝文武那就是痴人說夢了。
別說是皇城禁軍,就是開封府範圍內調動,如開封府尹、御史臺等又不是瞎子,也難以避人耳目。
“那不如從周邊諸路調遣一兩支禁軍如何?”王巖叟提議,“太皇太后下旨只說進京述職,另有公幹安排,人數不用太多,一千足以。”
“如此甚好,”官家立刻讚許,“朕聽蘇學士說種家兄弟驍勇,王卿你主管軍事,現在種家兄弟都任何職啊?”
官家似乎早有打算,甚至連人選都提出來了。
當然,諸葛亮並沒有開天眼,這時的種家兄弟還沒有多大名聲,他不知曉後事,更無法判斷這兩位會在後來成為名將。
事實上蘇軾也沒有在他面前誇過種家兄弟驍勇,倒是對種世衡大加稱讚,種世衡也就是种師道和种師中的爺爺。
種世衡在仁宗、真宗朝與西夏的戰爭中有過卓越表現,他立足邊疆一邊招撫羌人,一邊築城安邊,後來還巧施離間計,除去了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兄弟。
可惜一生官職都不高,只做過東染院使和環慶路兵馬鈐轄這等六品官。
這使他的名聲遠不如狄青等朝中大員。但種世衡作為後世種家軍的創始人,他在西軍、在環慶路(包括慶州、環州、邠州、寧州、乾州五州,後世陝甘寧一帶)周邊聲名遠播,說是名震西夏也不為過。
蘇軾這等天下知名的文人,對職業軍人又是西北邊陲的軍人其實本來也並不怎麼了解。
不過他有個邊疆大吏的好友章楶,章楶也是著名文人,現以直龍圖閣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章楶在任上方知種世衡在西軍內的聲望,於是跟蘇軾在書信種提及過種世衡。
蘇軾在之前和官家談論與西夏的戰事時,說自與西夏戰事起,擢用邊將,能立功效者殊少。惟有范仲淹築大順城,種世衡築青澗城。為數不多的勝仗也多來自於二人。
至於種家兄弟不過提了一嘴說有祖上之風,這話還是來自於章楶。
只能說官家現在凡事都要蘇學士擋風。
王巖叟作為樞密院事還是盡責的,但要對大大小小在職武官都瞭然於胸顯然也不現實,與蘇轍、範純仁交換意見後才確認。
“回官家,種建中現知德順軍,种師中任邠州知州。”
種建中也就是种師道,他是在後來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才改名為師極,又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這才被後世銘記。
“那不如就調他們兄弟進京,隨朕祭祖掃陵如何?”官家態度誠懇,詢問四位宰執。
呂大防終於忍不住了,“官家,德順軍距汴梁路途遙遠,帶軍進京沒有十天半月如何能行?這不是徒勞耗費時日嗎?”
德順軍,是宋時邊疆設定軍備單位,這裡的軍略次於州,所謂“地要不成州而當津會者,則為軍”。都是路以下的地方單位。德順軍治所在後世的寧夏靜寧縣及隆德縣,與汴梁城真真是千里之遙都不止。
“那種建中不行,种師中總可以吧!”趙煦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