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6章 死迴圈

不過永安縣在地理位置上太過優越,向東為東京開封府,向西為西京河南府。在當世兩大雄城汴梁城和洛陽城之間,不過十幾年光景就被連帶著迅速發展起來。

在去往永安縣的這幾日,趙煦一直在馬車上鑽研王安石的新政。之前為了在朝中避開親近新黨的嫌疑,他主動將之拋開,這會太皇太后遠在京城,四位舊派宰執又都不在,完全不用顧忌什麼。

歷史上王安石力主推行的新政,因為是在神宗朝熙寧年間,又稱熙寧變法。

在熙寧變法之前,仁宗朝慶曆年間范仲淹、富弼等人就力主推行過一次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趙煦在未出汴梁前就早已瞭解,改革內容包括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改革重點主要在澄清吏治在,這一項就有嚴明官吏升降、限制官僚濫進、嚴密科舉取士、慎選地方長官和平均公職田產。

這一項項舉措都直指大宋開國之時施行的一職多官,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

也就是所謂的“冗員”,冗員造成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互相之間職權不明,於是官員多貪戀權位,互相推諉扯皮,行政效率頗為低下。

所謂因循不改,弊壞日甚。

變法的出發點是極好的,在屢敗於西夏,契丹人趁火打劫,農民起義和兵變一年多於一年,一夥強於一夥的情況下。宋仁宗也銳意進取,強推改革。

但因為澄清吏治觸動了龐大計程車大夫階級的根本利益,慶曆新政就算是在仁宗皇帝和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中樞重臣推動下,不過一年四個月就宣告失敗。

武侯對於范仲淹的眼光還是很讚許的,他確實看到了大宋的一些弊病所在。不過慶曆新政在整頓官僚機構的幾項措施,用歷史的眼光看是調整範圍不大的一種的革新。至於其它諸如“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搖役”,更談不上徹底的改革。

但這次改革的推行還是遭遇了難以想象的阻力,讓仁宗皇帝最終產生動搖,范仲淹為首的變革派也變得信心不足,可見大宋自己“造”出來的歷朝以來最龐大計程車大夫階層能量太大了。

二十多年之後,更加有變革精神,變革舉措更加徹底的王安石在和神宗皇帝陳述變法時,直接繞開澄清吏治選擇從經濟入手富國強兵也只能說是無奈之舉。

但是,這同時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

在大宋已經貪腐相當嚴重,行政效率如此低下的情況下,不澄清吏治,如何能保證新法能夠正常、有效的推行呢?

趙煦在馬車的顛簸下翻了好幾遍基本沒有任何關於吏治的改革。

相比慶曆新政,武侯認為熙寧變法是更為徹底,更加行之有效的變革舉措。但它仍然有巨大的缺憾,沒有先澄清吏治再推行新法。

最終失敗似乎也是必然。

可是,這似乎又陷入了一個死衚衕。要澄清吏治其他的舉措根本就沒有機會推行,龐大計程車大夫集團的阻力會讓變法直接失敗。

可不澄清吏治,變法的大部分舉措就無法正確的有效的推行,最終結果大機率也是失敗。

環環相扣,一環一環下就推向了死路。

“難不成真的只能推倒重來?”趙煦長長嘆了一口氣。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