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訊息在當晚就被傳回了燕京,蕭兀納詫異之餘也舒了一口氣,這算是他約束部眾之後,宋主動緩和局勢的舉措,這起碼錶明對方並無開戰的意圖。
為了向大宋表明遼國也無意戰事,於是他也向前線下達軍令,撤回了三千燕地駐軍。
此時前線剩餘的遼軍有燕地駐軍四千人及隸屬南院大王府的契丹六部精銳四千人,兩邊駐地位置分列行唐縣城和獨羊崗的正前方。
其目的當然是防止被趙宋天子虛晃一槍搞突然襲擊。
當然蕭兀納也知道對方派遣使臣要到上京臨潢府(後世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且使臣是名滿天下的大學士蘇軾,甚至途經燕地時他還特地邀請對方到燕京小敘,不過蘇軾以身懷天子詔命要儘快到上京為由拒絕了。
在這般情況下,除非趙宋天子欲置蘇軾於死地,否則斷無開戰的可能。
不過他仍不能全線撤兵,一是對方只是後撤行唐縣並未遠離邊境,二則無論如何他都得儘量安撫邊軍的情緒,尤其是契丹部眾的情緒。
全線撤軍也就意味著蕭騰一事不了了之,此刻仍為此事心有不甘的契丹將領多的是。這時候這麼幹他無法服眾,讓這些人在邊境空耗些日子去去火氣也沒什麼不好。
不過兩日,趙煦由行唐縣城繼續後撤到了真定府。這時候大宋邊軍幾乎是全線後撤,只留顧臨暫時帶三千部眾鎮守行唐縣。
蕭兀納見對方如此,自己不撤回恐被對方誤解,於是下軍令到南院大王府,讓其部眾四千人由邊境轉回屬地。
軍令到時已經入夜了,大軍只能明日一早後撤。
當南樞密院使撤軍的軍令傳到基層隊將那裡時,蕭通刺大是憤怒,他是由契丹底層牧民一步步靠打拼和軍功累積才勉強做到了隊將。其人好勇鬥狠,幾乎每年秋冬都有劫掠宋境的習性,這撤軍令意味著什麼他太清楚了。
蕭騰被追殺梟首,然後首級餵狗一事就此不了了之。
這份奇恥大辱,在他這個根正苗紅的,代表著遊牧民族惡劣習性的契丹老人是無法忍受的。
“南朝賤民敢深入我契丹腹地殺死蕭騰,在其死後還餵狗羞辱我等契丹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蕭通刺召集心腹部眾,坐於眾人中間,用契丹語喊話,“可蕭相公被宋人迷惑竟要我等撤軍,要將此事不了了之,我實是痛心疾首。諸位試想若是如此,我等來年還能南下劫掠嗎?你我之部族在秋冬時節豈不是更加辛苦?”
這番話引發了廣泛共鳴,於是人人點頭附和。
“既然如此,諸位今夜可敢隨我南下洗劫周邊鄉里?給宋人一個下馬威。至於上面怪罪,在座的多少是什長百夫長之流,責任不用你們來擔,我蕭通刺自去請罪,無非一死而已。”
蕭通刺環視眾人,說出了令眾人大吃一驚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