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在獨羊崗要求顧臨必須在真定府範圍內重塑軍紀之後,就沒有再返回真定府,而是一直駐紮在獨羊崗。
他先是在王厚和周啟的陪同下慰問守城英雄,諸禁軍、廂軍和保丁,稱讚他們護境安民,是大宋的英雄,軍士的表率。然後還將隨軍攜帶的糧食、布帛分發了下去算是對他們英勇抗敵的表彰。
分發的數量大概能抵上一個中禁軍半年的收入。
之後又深入民巷安撫民心,對這次契丹人進攻獨羊崗有損失的民戶,由保長進行統計呈報給行唐縣衙,縣衙會給予補償。房屋有損毀者,可隨時呈報給諸軍營,會有禁軍幫助整修。
最後還承諾獨羊崗駐軍加倍,日後斷無可能再發生今日之事。
於是,在當晚軍民狂歡,當然那些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親的孩子,失去兒子的父母是無論如何也開心不起來的。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在這種時代或者說任何時代死去的人都沒有活著的人重要。
活著的人有狂歡的理由,軍人們浴血奮戰幾乎全殲了契丹人兩隊一千三百人,受到了天子當面的褒獎和賞賜,這對於普通軍士無論是禁軍、廂軍而言,都是無上的榮耀。
殊不知有多少的知州或者知府有可能一生都見不到天子。
百姓們則在大亂之後受到了朝廷的安撫、賑濟,甚至親眼見到了天子,還得到了天子的承諾。這也是之前平頭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他們當然會狂歡。
只能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一家歡喜一家愁,只不過是看歡喜的多還是愁的多罷了!
不過憂愁的軍戶在第二天也受到了天子的慰問。
趙煦特地在曹埇的引領下去看了禁軍和廂軍所謂的營房。他一直覺得大軍出征或者駐紮都攜帶家屬是一件很不能理解的事。
有時候兵貴神速,攜帶家屬如何能做到呢?
但這是大宋的慣例,或者說可能是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問題,為了防止兵變,把軍士的家屬握在手裡當做人質未必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但時代在變五代十國那種亂世的規則是不是早該改改了?
在宋軍的駐地營房,趙煦優先去的是在此戰中戰死計程車卒家,這些軍屬在家裡頂樑柱犧牲後,尚在等待真定府下屬行唐縣的安置。
按朝廷規定中下禁軍撫卹安置費用十貫到二十貫不等,有些地方家屬還能得到一處荒地維持生計,老者額外能領到兩個月的糧食。
這待遇只能說很一般,畢竟家裡的頂樑柱,青壯勞動力不在了,得到一處荒地又有誰去耕種?撫卹的那點錢糧能維持多久呢?
更何況執行下去又往往被地方官剋扣,到手裡的可能會更少。
這是大宋武人地位低下,軍士有時尚不如底層百姓的真實寫照,當然,這也可能是戰力遠不如前朝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