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13章 部族之爭

西夏大軍突入宋境涇原路之後,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實質的抵擋,縣城以下的村莊塢寨,在他們兵鋒之下全部棄守,有兩三座縣城也在党項人的圍攻下陷落。

不過他們的收穫並不大,那些村莊塢寨多數都被搬空,別說糧食財貨,連鐵鍋都沒留下幾個。

這其實也是宋和西夏之間的常態,在頻繁的戰爭下,組織度高,有足夠負責的鄉里都保是能夠做到有序撤離的,因此起初西夏大軍,包括梁太后和嵬名阿吳都不甚在意。

畢竟他們這次的目標是涇原路腹地的富庶區域,而不是邊境。

拿下的兩三座縣城倒是有些糧食,不過軍械都是些廢棄失修的,猶如廢鐵,他們眼下哪裡有時間修補。

再深入宋境到達鎮戎軍、渭州周邊,情況仍和前面一樣,村莊和塢寨都是空的,有些城寨即便被攻破宋軍也是有序撤退,城內最多有些陳舊糧食,其他什麼補充都沒有。

仁多保忠漸漸不安,這很像是宋軍在堅壁清野,而不是什麼防務空虛。

但他並沒有向梁太后進言,一是他也拿不準,畢竟這時候正是該春耕的時節,百姓也青黃不接的時候,城寨府庫糧食稀少並不稀奇,至於軍械或許真是因為疏於軍務,年久失修。

另外,他也沒有把握說服梁太后,畢竟此番如果無功而返,對於梁太后執政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她不會輕易放棄的。

不過他也不是什麼都不做,這天西夏大軍進攻鎮戎軍受阻,他求見梁太后,陳述關於防備宋軍繞後截斷後路之事,這是他的擔憂,也是想借機率部族與梁太后大軍分離自行其是的藉口。

畢竟大軍在之後就算有大的斬獲,他們西南部族的得利也遠低於拓拔部和其他貴族,甚至如果遇到硬仗,他們西南部族還得充當馬前卒,不如分頭行動。

梁太后和嵬名阿吳如何不曉得他的心思。

“仁多將軍是真的在擔心我們的後路嗎?”嵬名阿吳面上冷笑不止。

“太后,我們大軍沿著山川河道而行,那麼退路也就是葫蘆河河道以及少數谷地這麼些退路,若是宋軍真的切斷退路,我們軍需耗盡又如之奈何?”仁多保忠不理會嵬名阿吳的冷嘲熱諷,乃是慷慨進言。

這是切實的擔憂,儘管他其實也認為可能性很小。

畢竟與西夏大軍野戰宋軍勝少敗多,切斷他們退路,要把四十萬大軍消化大宋西軍只怕夠嗆。

何況,他們動員迅速,突襲涇原路也就短短几日,宋軍各路帥臣沒有統一排程如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出有效部署,等大宋朝廷中樞的令旨他們說不定早就劫掠而去或者拿下涇原路的各處重鎮了。

退一步說宋軍安撫使司的帥臣們就算反應迅速,排程的軍令到達需要時間,大軍趕路需要時間,他們西夏大軍又不是站著不動,誰包抄誰還不一定呢!

他們騎兵多總是比宋軍機動性要好的。

退一萬步,就是被包抄住了,在河川穀地,直接衝爛他們包圍圈又如何?在野戰中,宋軍還能攔住他們的精銳騎兵鐵鷂子?

“你未免太高看宋軍了。”梁太后不認可仁多保忠的進言,“在陝西諸路我們夏國大軍從來都是來去自如,宋軍有什麼膽量包抄我們,乃至於要跟我們野戰?再說如今一路勢如破竹,反倒憂慮軍需不濟是什麼道理?”

仁多保忠很想說若真是來去自如,去年十月太后何至於棄眾翻山越嶺而逃,但他不敢,只能小心說道:“太后,漢人有諺語小心駛得萬年船,那種師中新就任鄜延路安撫使司,不可不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