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12章 移駕京兆府

二月下旬,宋境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天氣轉暖,一派草長鶯飛的氣象了。

河北邊境關於歲幣換取契丹人不南下劫掠的流言漸漸平息,在燕京坐鎮的蕭兀納眼見如此,只能按之前的計劃派遣冠尊文和耶律興分別為正、副使者出使汴梁。

一為大國之間禮尚往來的禮儀,二為探探大宋君臣的虛實。兄弟之邦和睦他們是需要的,但如能爭取更大的利益,那自然最好。

只不過耶律興暫時更名為耶律慶。

在冠尊文一行人從遼國燕京出發去往汴梁城的路上,梁太后以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為主將,從西向東各部族已經匯聚四十萬大軍。

其中正軍十餘萬,各軍司精銳七萬餘,其他部族戰士二十萬。

大軍在涇原路對面的靜塞軍司和西壽保泰軍司分兩路陳列邊境,靜塞軍司由梁太后和國主李乾順坐鎮,嵬名阿吳為主將擁兵二十餘萬。

西壽保泰軍司由仁多保忠統領共有大軍十五六萬,不過正軍人數只有三四萬,其他皆是党項西南部族的兒郎和戰士,他必須在卓囉和南軍司留下足夠的人馬防備宋軍自熙河路切入西夏腹地。

這點讓梁太后頗為不滿,她認為這個時候就該全力以赴,宋軍向來怯懦並不敢深入夏國腹地,仁多保忠此舉純屬多餘。

不過因為仁多保忠在党項西南部族中威望較高,而且大戰前也不好撕破臉,她只能暫時壓下怒氣。

然而,她哪裡知道正是仁多保忠的這個舉措多為他們夏國延續了幾口氣,否則這次她舉傾國之兵,或許沒打穿涇原路,興慶府就早已易主了。

趙煦在福寧殿收到前線傳來的千里加急文書,不免嘆了口氣,“這個仁多保忠忤逆了那個瘋婆子要舉傾國之兵進犯的指令,在熙河路留了駐兵嚴守,實在可惜。”

就如他之前所說,備選方案裡本就有熙河路和鄜延路兩路出擊直搗興慶府的方案,但眼下熙河路被西夏卓囉和南軍司所阻,鄜延路种師中孤軍深入容易被西夏大軍圍殲,備選方案只能放棄。

“官家,西夏大軍四十萬,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而來,臣以為是時候重新啟用永興軍路了。”章惇這時候拱手諫言。

在這種軍情緊急時刻,不止是章惇這個首相在,範純仁、王巖叟和蘇轍等宰執無不在福寧殿侯著。

舊黨之前一直都反對重啟永興軍路,因為所謂的永興軍路其實是神宗朝為了改變對西夏的戰略防禦政策,所專門設定的。

換而言之,就是為了攻略橫山進一步削弱蠶食西夏的軍事前沿軍政機構。

它囊括鄜延路、環慶路兩路和永興軍一個州府,戰時鄜延路與環慶路作為戰略前沿,府一級的永興軍作為戰時邊地最高一級軍備後盾,是成體系的一套朝廷機構。

重啟永興軍路也就意味著朝廷要重新攻略西夏,再啟刀兵,因此舊黨執政後永興軍路基本是擱置狀態。

“章相公的話倒是點醒了朕,戰時如何能沒有最高指揮,立刻擬旨命种師中為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暫時全權指揮邊境戰事。”趙煦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另外,這道令旨不管是八百里加急還是千里加急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各路安撫使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