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57章 天子守國門

在朝廷中樞,遼國採用南北面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而之所以會這樣稱呼,乃是因為他們日常處理事務的地點分別在皇帝帳殿的南面和北面。

蕃漢分治的不同首先在律法上,當時契丹人作奸犯科,依據契丹法,由警巡院使審理。漢人犯法,依據漢律,由其所在的州縣官處置。其次是在選官制度上,北面官透過世選(類似於漢人計程車族公卿)進行補充,而南面官則實行歷代以來的科舉來選任。

這種官制就造就了所謂的南北樞密院、南北宰相府和南北大王院蕃漢分治的雙軌制官僚機構。

蕭兀納所擔任的南樞密院使與大宋的樞密使有所不同,他除了軍權之外,額外還握有燕雲十六州的行政和賦稅等職權,算是軍政一把抓。不過,他的職權僅限於有漢人州縣的燕雲地區,不能通行遼國。

北樞密院使則更為權重幾乎執掌著除燕雲十六州地區之外的遼國所有軍政大權,在職位上也略高於南樞密院使。

至於南北丞相府,契丹人是以武立國,與大宋不同,丞相府是低於樞密院的,它們是協助南北樞密院處理軍政事務的機構。

南北大王院與南北樞密院、丞相府又有不同,它們的設立與遼國統治的部族有關,在建國之處遼國由二十大部落組成,後來發展到三十四部,巔峰時期為四十八部。不過六部、五部、乙室部、奚部為其最核心的四大部,四部皆設立大王府,即南院大王府(六部)、北院大王府(五部)、乙室王府和奚王府。

與南樞密院不同,南院大王府雖是南面卻並不轄制漢人區域,他總攬轄懶、阿速、斡納拔、斡納阿剌等四石烈軍政事務,而石烈也就是契丹語縣的意思。

南院大王府之所以帶南字主要在於其大軍駐紮地在遼宋邊界的燕京地區,南院大王所掌的主要軍務是“鎮南境”,也就是對抗大宋。在遼廷守衛四方的佈防格局中,南院大王所掌的六院部契丹精銳是正面迎戰宋軍的絕對主力部隊,是遼國鐵騎精銳中的精銳。

北院大王府與之類似,掌控契丹五部軍政職權,同樣握有遼國精銳部隊,事實在多次對宋戰爭中,南北大王府曾多次協同作戰,擊潰宋軍主力。

至於乙室王府和奚王府自然是掌控乙室部落和奚族的遼國核心部門。

這些複雜但成體制的機構組成了遼國蕃漢分治的雙軌並行式的官制,其好處自然是成功籠絡住了燕雲十六州的漢家士族和百姓,在遼國統治下的兩百年時間裡,在契丹人教化之下,他們對大宋已然沒有了任何歸屬之心,南朝大宋、北朝遼國之稱呼也多是由燕地計程車人們開始的。

如同崔九郎,他認同自身的漢人血統和文化傳承,但對大宋的中國之正統是不認可的,或者說他認為遼國亦是中國之正統,他們也是華夏子民,只不過如今中國分為南北而已。

在遼國對大宋的軍事優勢之下,他和燕地漢人甚至是瞧不上大宋的。

這就是遼國南北官制最大的成功之處。

當然,這種雙軌並行的官制也有其弊端的,比如契丹人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但行事風俗與漢人仍然差異極大,若要全國推行一項政令幾乎是很難行通的。

在南北官員的配合上往往也會有一定的問題,因為沒有一個可以總管南北兩面官的機構存在,很多事情只能直呈皇帝解決。

如同蕭兀納眼下面對的事,需要南北樞密院、南北丞相府通力合作,但沒有官員可以統一轄制。北院樞密使權重高於南院樞密使,但是理論上他們是平級的,只是分管區域不同,不存在誰高誰一頭。

如果讓北院樞密使來統轄管理,可這就壞了蕃漢分治的體制。南樞密使調動北樞密院這就更不行了,就算皇帝任命,下層官員也不會認可,只能由皇帝親自來。

這也是為什麼遼國對外戰爭很多時候都是御駕親征的主因。

趙煦當然是不希望耶律洪基駕臨燕京的,不想真的對遼開戰是其一,耶律洪基一旦南下局面是有可能失去控制,導致不必要的衝突的。

其二則是耶律洪基的到來會讓大宋朝廷內部陷入緊張、憂慮的狀態,這是不利於他接下來巡視疆域的,說不定他之後還得迫於各方壓力匆匆還朝汴梁,這樣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這時候趁著蕭兀納眼下無法做主的空擋,他得做點什麼。

趙煦召來蘇軾,待他一進大帳就說道:“蘇學士,朕欲派一人前往遼國,給遼主耶律洪基送一封信,不知你可願前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