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31章 鐵鷂子(上)

種樸是种師中堂兄,名將種諤之子,也是如今種家第三代的三個代表人物之一,自小隨父從軍,亦是驍勇善戰之輩。

章楶從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司調任涇原路後,種樸暫代慶州知州,如今所部八千人便是環慶路的精銳禁軍了,騎兵兩千,步兵八千,除此之外番兵、弓箭手也有五千之眾。

弓箭手暫且不說,他們是特殊兵種,做不了其他的,這些番兵則是邊疆依附大宋的各部諸如吐蕃、羌人的小部落首領帶領的兵馬,也有少量的党項人,其作戰能力類似於党項部族戰士,算不得正軍,另外,他們因為是各部落匯聚在一起的,協同作戰能力較差。

各帥司和禁軍將領通常都是把他們編入輔助作戰的行列。

如今這一萬多人守住蕭關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他們的任務並非是守關隘,而是要阻斷梁太后、李乾順逃入西夏境內的通道。

因此,他們不能守關,要在大路攔截。

但隨著小股小股的西夏潰軍越來越多,種樸感受到壓力越來越大,潰軍雖然不是翻山越嶺疲憊不堪,像逃荒的難民,就是在穀道僥倖逃脫的敗兵,已如通驚弓之鳥。

然而,隨著潰兵人數的增多,由一開始少量三五十人,變成兩三百,山嶺溝壑間一股一股難以估量,種樸發現手裡的兵力就是放出去抓人都顯得有些吃緊,無奈之下只留下一部分斥候繼續監視周邊有無西夏大軍的動向,其他包括番兵在內的兵力全部收縮。

這是冷兵器時代沒辦法的事,在這種地形別說是好幾萬人,就是幾萬頭豬抓起來也十分費勁。

種樸這個決定無疑是對的,畢竟扼守穀道封鎖邊境的目的不是說要抓潰兵,而是儘可能的抓捕到西夏梁太后和小皇帝李乾順。

但是,還是稍微晚了點,在各部番兵沒返回蕭關下的主幹道時,西夏最精銳的鐵騎出現在斥候的視野之內。

凡是大宋西軍的老兵,沒有人不知道這支鐵軍,當他們看到在陽光下泛著清冷輝光的一道道鐵騎出現在葫蘆河谷道時個個驚慌失措急忙稟報種樸。

種樸收到軍訊時鐵鷂子護送著梁太后和李乾順距離宋軍已經不過五六里。這個距離對於騎兵而言太近了,也就是一波全速衝鋒的事。

“步兵列陣,騎兵護住兩翼。”

種樸聽到鐵鷂子已經大吃一驚,他實在想不通鐵鷂子這種重灌騎兵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又聽聞只相距五六里更是臉色大變,急令宋軍列陣,試圖攔一攔。

他知道西夏缺重金屬,國力又有限,像鐵鷂子這般精銳只有平夏部拓拔氏王族才能打造的出來,人數也不過三千,就算知曉其一向是馳騁奔突無往不利,也要盡力試上一試。

同時,也派人前去通知後方的範純粹,請求支援,最好是能全軍支援。

不過一兩刻鐘,穀道上塵煙四起,一排排黑色洪流出現在宋軍的視野。

只見他們一個個人馬俱披青黑鐵甲,重盔兜頭遮面,其武器又為長槍、鐵錘等重武器,其勢頭之盛,令人膽寒。

種樸額頭冷汗直冒,八千對三千無疑人數佔優,但是在穀道跟鐵鷂子這種舉國之力打造的重騎兵決戰,別說是沒有勝算,他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拖到範純粹支援。

穀道一側土丘和山嶺上的宋軍弓箭手先行開始放箭,但因為人數不多,且距離較遠,他們不敢下嶺襲擊,效果並不好。

神臂弓說是弓,其實它是一種中型弩,非弓馬極其嫻熟之輩不能在馬上使用,便是在馬上用往往因為發射麻煩,準度不夠效果極差,所以神臂弓雖然厲害也多數只能配備給步兵,或者專職的弓箭手。

另外,弩只能平射,無論是發射速度還是準度往往都不如強弓,這就使大宋的弓箭手配置摻雜了神臂弓和普通的弓手。

眼下普通的弓箭手對鐵鷂子重騎兵無論是人和馬都完全造不成有效傷害,而神臂弓又受限於眼下弓箭手人數不足以及對奔跑中的騎兵準度不行等問題,等於說這些側翼的弓箭手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

種樸部眼下只能主要依仗列好的軍陣來嘗試了。

這時重甲兵早已經頂在前排,後續的長槍兵將一排排長槍立起,人人屏氣凝神,都知道如果阻擋不住,他們就都是待宰的羔羊。

待鐵鷂子騎兵衝近三百步時,後排步兵弓箭手立刻放箭,不過效果仍然極差,人和馬都全身披有精製冷鍛鎧,一般弓箭和弩箭殺傷力根本不夠,一波箭雨也不過只是稍微遲滯了他們衝擊的速度。

對付這種重騎兵鐵錘的效果比刀劍弓弩效果都要好,可惜揮舞鐵錘需要一大批大力士,還都得是身披重甲的那種重灌步兵,這種特殊兵種整個禁軍體系都不多,種樸眼下更是一個都沒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