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在當前時代幾乎不太可能。
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理想總得定的高些。
要打造這樣一支軍隊,別的先不說,首先要保證的,就是士卒們上升通道的通暢。
這一點呂布麾下士卒的底子就挺好。
不管是幷州狼騎還是飛熊軍,他們都是邊軍,作戰任務殘酷,根本容不得混吃等死之輩。
能殺出頭的,像是呂布和他麾下的軍官,以及徐榮、張濟等,本身靠的就是能力,而非出身。
所以,他們本身就有上升通道,缺的只是一個制度性保障罷了。
而這樣的制度,卻也無需呂布原創,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可以使用——
正是秦漢共用的軍功爵制度。
重視士兵的軍功,並可以透過軍功換取爵位、土地和特權。
這套制度在戰亂時期非常好用,但也並非沒有缺點。
一旦天下承平,沒有了戰爭,軍隊為了軍功,卻有可能發動無謂的戰爭,空耗國力。
正是因此,大漢長時間和平之後,這套制度也逐漸解體。
到了當今時代,更是早已不知被丟到了哪裡。
呂布要用它,卻也不會將幾百年前的制度直接拿來用,他當然要改造一番。
按照他的構想,他會在保留軍功爵制度核心的基礎上,結合前世所知的軍銜制度進行改造。
軍功不再侷限於戰場功勳,但軍功的獎勵也不再包括土地,而是換成財貨、榮譽頭銜和地位。
這麼做,應該能大大降低原本軍功爵制度的副作用,而它為底層士卒提供的上升通道仍然通暢。
以後條件成熟之後,呂布還準備安排人教授士卒們識文斷字,未來如果有需要,就可以讓他們代替士族鄉老,成為國家機器的治理末端。
再以他們為根基,帶動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從而達到社會的重新繁榮。
這需要翻越無數座高山,路途遙遠且艱難,但前途是光明的。
呂布回到案几後面,攤開一張略顯粗糙的白紙,提筆寫下幾個大字:軍、農、官、工、商。
這是他對大漢各個領域的優先順序排序。
軍是指軍隊,這是能夠掃蕩一切的基石。
農是農民,是土地,是糧食,它的重要性與軍隊基本是一個級別,只不過農相對分散,優先順序稍遜於軍。
官是官吏,這是一整套管理體系,缺了他們,整個社會會陷入混亂。
工是工匠,是許多重要物資的生產者,如果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能量,足以改天換地,只是在這個時代實在困難。
商則是商業,負責物資的轉運流通,雖然也很重要,但短時間來看並不是那麼關鍵。
看著這五個字,呂布再次陷入深思。
軍隊之事,他已經理清了思緒,接下來按部就班推進就好。
至於其他方面,卻是還需細細思量。
這時,親兵進來稟報:“主公,徐將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