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戰役持續時間可能會給得軍帶來寶貴的喘息和重新集結的機會,進而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於是面對這樣的困境,盟軍決定採取行動,而米軍則開始著手研製新型重型火炮,以應對這一挑戰。
在研發之初的設想中,這款新型重型火炮,不僅具備驚人的破壞力,而且要更便於快速組裝與拆卸。在夜幕降臨時分,它能迅速進入預設陣地並完成組裝,然後對最遠六至七千米外的目標發動致命的攻擊。而隨著黎明的到來,火炮又需在短時間內拆解並撤出陣地,以躲避敵人可能發起的空中反擊。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一九四四年五月,軍方下達命令,要求製造公司在短短六個月內研製出令人滿意的重型火炮。為了高效響應軍隊的迫切需求,並節省寶貴時間,設計師們決定借鑑迫擊炮的設計理念。
然後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公司圓滿完成了重型火炮的設計工作。這款迫擊炮的炮筒重達六十五點三噸,口徑寬闊至九百一十四毫米,而炮座則重七十二點五六噸。
當然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其所發射的彈頭重量高達一點七噸。該炮配備了一個尺寸為長4四點八米、寬二點七米、高三米的堅固底盤,以及用於高低和方向瞄準的精密儀器。
在設計中,設計師們巧妙地運用了三段熄滅法,使得炮管的強度從原計劃的每平方英寸六萬五千磅提升到了九萬五千磅,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射程,達到了驚人的八千七百米,遠超軍隊的預期要求。同時,該炮發射重約一點七噸的炮彈時,僅需約九百七十千克的發射藥,效率之高令人矚目。
然後在經過一系列嚴謹的測試,小戴維終於被成功研製出來。這款重炮展現出了驚人的破壞力,其試驗場地的彈坑之大,足以與一個單元樓相媲米,甚至能夠輕鬆夷平九平方米範圍內的混凝土厚板。於是盟軍對此大為欣喜,迅速投入生產,不久後便製造出了一門小戴維。
然而,當盟軍準備投入使用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原本設想的堅固防線其實並未完全建成。齊格菲防線上的眾多堡壘要麼仍在建設之中,要麼未能達到預期的設計標準。盟軍因此得以長驅直入,因此顯然,重型火炮在此刻已顯得不再必要。
不過這邊沒有得到驗證和使用,米軍就把目光轉向了態平洋戰場。在那裡,小鬼子已在各個島嶼上構築起堅固的工事,準備與米軍進行頑強的抵抗。
所以由此看來,小戴維重型火炮仍有其用武之地。因此,米軍已經制定了將小戴維及其熟練操作人員運送到態平洋戰場的計劃,隨時準備投入使用。
然而,就在米軍準備就緒,即將使用小戴維重型火炮之際,原本打算全體玉碎的小鬼子,在兩朵蘑菇雲升起之後果斷選擇了無條件套投降。
而這一變故使得整個局勢瞬間逆轉,原本緊張籌備的態平洋戰場也戛然而止。
因此,小戴維重型火炮還未曾有機會發射一彈,便匆匆結束了其短暫的使命。隨後,它被運往博物館,以展示其曾經帶來的輝煌。
不過只是就在王根生回憶小戴維巨炮覺得可惜沒讓小鬼子嚐到小戴維巨炮厲害的時候,李秀在聽到王根生說小戴維巨炮的口徑居然有九百多毫米的時候。
當即就震驚道:
“這麼大的口徑,那炮彈得有多重啊!就算沒有十噸,最少也有五六噸吧!如此一炮下來可以直接炸燬一個小村子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