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不過是朕的徵北大將軍

第17章 元之何亡

那一個個頂著親王頭銜的小蘿蔔頭們,不約而同地把頭垂得更低了,眼神飄忽,就是不敢與高遜志對視。昨日的策問,他們哪裡放在心上,下學後早就玩瘋了。

高遜志對此似乎早有預料,臉上並無波瀾。他的目光越過那群心虛的小王爺,最終,精準地落在了朱允炆的身上。

“太孫殿下。”

朱允炆心中一凜,袖中的小瓷瓶彷彿也跟著燙了一下。他抬起頭,迎上高遜志的目光。

“昨日的策論之題為:元,因何而亡?”高遜志的聲音在大殿中迴響,清晰而有力,“殿下身為國之儲君,日後將執掌神器,總攬江山社稷。不知對此,有何見解?”

這個問題,看似尋常,實則是一道極其考校功底與眼界的難題。

元朝的滅亡,是本朝建立的根基與合法性所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僅能看出一個人的史學功底,更能窺見其未來的治國理念。

是歸咎於元末君主失德,不敬天道?這是儒家最標準,也最安全的答案。

還是歸咎於奸臣當道,吏治腐敗?這是史書上常見的論調。

亦或是歸咎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這是最體恤民情的說法。

這些答案都對,但都太淺了。

朱允炆不想說這些陳詞濫調。

他自己,一個擁有後世靈魂的穿越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早已超越了這個時代所有人的認知。

他緩緩站起身,整個大本堂的目光,包括那些原本低著頭的小叔叔們,都好奇地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朱允炆先是對著高遜志恭敬地一揖,而後不急不緩地開口,聲音清朗,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沉靜。

“回先生,學生以為,前元之亡,其因有四。”

“其一,在制度。”

“哦?”高遜志眉毛微微一挑,示意他繼續。

“元廷立國,並未如歷代王朝那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體系與文化認同。反而是行‘四等人制’,將國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區別對待,矛盾叢生。”朱允炆侃侃而談,腦中後世的知識與這個時代的語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此制,非但不能凝聚國力,反而在內部埋下分裂之禍根。視中原、江南之民如寇仇,肆意盤剝,視其財富如囊中之物,隨意取之。如此,則上下離心,內外崩潰,人心盡失。失人心者,如何能久有天下?此乃其亡國之首要根由。”

這番話一出,高遜志那古井無波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動容。

尋常學子論及此事,多談暴政,少有能直接點出其核心制度弊病之人。

朱允炆的這番話,直指要害,已然有了幾分為君的格局。

而此刻,大本堂的殿門外,一道明黃色的身影正悄然佇立。

朱元璋屏退了隨從,獨自一人站在廊下,將殿內朱允炆的話,一字不漏地聽了進去。

他的眼中,先是驚訝,隨即,便是難以抑制的欣賞與激動。

好!說得好!

咱當年起兵,不就是因為受不了那幫韃子的鳥氣嗎!允炆這孫子,說到咱心坎裡去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