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道:“先生,如此黎庶,為何世代皆為平民,難脫此境?”
徐庶目光掠過無垠的田野,聲音低沉而凝重:“若無天災人禍,一戶農人,需三代人、八十載辛勞積累,方有望積攢微薄資財,購置些許田產,躋身小地主之列。”
“其後,”他語氣微頓:“若再無災厄侵擾,闔家謹守本分,克勤克儉,又需三代八十載寒暑,或可積攢成一方豪強之業。”
“至此,”徐庶一字一頓,字字千鈞,“再歷三代八十載艱辛,族中子弟方有財力延聘名師,始得讀書明理,方望躋身於寒門士子之列……”
他頓了頓,一字一句道:“自田壟黔首,至詩書簪纓之家,此路漫漫,竟需整整九代人、二百四十載光陰!”
“此路之艱險漫長,竟比後漢一朝之國祚,還要久長!就這還需要中間沒有遇到天災人禍,強取豪奪!”
劉禪點點頭,繼而追問道:“那……若是不守此本分呢?”
徐庶沉吟片刻:“若行那殺人越貨、攔路劫財的勾當,或如新野張氏那般,倚仗權勢,巧取豪奪,圈地害命……
則多則一二代人,少則十數年間,便可驟得鉅富,暴起發家。”
“昔日董卓、呂布之流,便是踏著此等血路,登臨權位!”
劉禪指著田間正在努力幹活的眾農人說道:“老實本分的人,要九世貳佰載,才或可讀書識字,明白事理。
而那些投機取巧,傷天害理的人卻能驟富起家。”
“為何天道如此不公?難道天下本就該爭搶掠奪,才能出人頭地?”
徐庶竟一時語塞,無法回答。
但劉禪也沒想著讓他來回答,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給誰承諾,口中話語越發聲大:
“這天下,不該是這樣的!”
“先生,”劉禪的聲音帶著一種超越年齡的沉靜,他仰望著徐庶,清澈的眸子裡映著無垠的田野和勞作的農人,“父皇讓百姓們吃飽了飯,這就是仁。
那能讓天下人都少等一百年、兩百年甚至更早,不必世代為奴,也能讀書明理、出人頭地……這,是不是更大的仁?”
徐庶渾身劇震!
他低頭看著身邊這個尚在稚齡的少主,彷彿第一次真正看清他。
那雙清澈眼眸裡閃爍的,不再是孩童的好奇,而是一種近乎悲憫的洞悉,一種初生的、卻無比堅定的宏願!
這絕非尋常孩童能問出的話語,更非一時興起的童言稚語。
這是對“仁”的深刻領悟,是對不公世道的叩問,更是一種潛龍在淵般的志向萌芽!
尚不等他做出反應,劉禪又說到:“如若我父的“仁”,是禮賢下士、是寬厚待人,是愛人為本,是解民倒懸,是反抗暴行……”
“那我的仁義,就是天下為公,眾生平等、人人如龍!”
話音未落,劉禪腦中響起了系統的聲音:
【叮,檢測到宿主覺醒“德之心”】
【被困洛陽的你,縱使獲得了系統的幫助,依然在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能夠復國成功。
懶惰於使用系統提供的人物與道具,故系統本準備棄你而去。】
(那是我不使用麼?你猜猜你給我的系統獎勵都哪去了!)
【沒想到,在一日閒逛之中,你居然遇到了當初曾在新野追隨過先皇的子民,你懷著好奇之心,詢問他當初為何願意追隨先皇渡江?】
【他回答到:“唯玄德公視我等為人!”】
【你大受震撼,不由得心中想起曾經自己的啟蒙恩師徐庶的教誨。】
【他說:仁者愛人。】
【他說:仁者無敵!】
【你心中震撼不已,忽然就明白了自己的道路。】
【你已立下志向:天下為公!】
【恭喜宿主獲得獎勵:鐵面無私: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