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24:奪舍明仁宗

第55章 航海家的落幕

窗外,江風捲起簷角的銅鈴,叮噹作響,似是在為這最後的遺言伴奏,又似在為即將消逝的偉大靈魂哀鳴。

“朕必繼公之志,揚大明帆於四海。”皇帝俯身,將承諾一字一句清晰送入鄭和耳畔。掌下的手指微微一顫,老人凹陷的面頰竟浮現出一抹紅暈,乾涸的眼角滲出渾濁的淚水,在佈滿皺紋的臉上蜿蜒成河。

這抹笑容,是歷經千帆後終得回應的釋然,是將畢生心血託付給明君的寬慰,更是得知自己傾注一生的大航海事業不會後繼無人後的欣慰。

子時的更鼓聲穿透雨幕,帶來了噩耗。朱高熾剛在行宮歇下,便聽聞急促的腳步聲與壓抑的啜泣聲由遠及近。皇帝問訊心頭一緊,立刻起身,向著鄭和的居所狂奔而去。

趕到時,屋內燭火在穿堂風中明滅不定,映得床榻上的身影愈發單薄、淒涼。老人察覺到熟悉的氣息,黯淡的瞳孔艱難地聚焦,望向皇帝的眼神中流露出幾分釋然與欣慰,嘴角勉強牽動,想要再說些什麼:“陛下……防沿海倭寇……”

氣若游絲的話語裡,藏著對海疆最後的牽掛:“臣去……見先帝……”

話音戛然而止,握著皇帝的手無力地垂下,在錦被上砸出一聲悶響,彷彿是生命最後的迴響。

郎中上前把脈,片刻後,神色悲慼,伏地叩首:“老公公……駕鶴西去……。”朱高熾怔怔地望著床榻,雨點選打窗欞的聲音突然變得震耳欲聾,彷彿要將他淹沒。

“算是喜喪吧……”皇帝喃喃自語,聲音空洞得如同空蕩的寶船艙,“去見太宗皇帝,該有說不完的話……”話語中,有對鄭和離世的寬慰,卻也難掩深深的迷茫與失落。

驛館外,聞訊趕來的舊部們圍聚在廊下,淚雨與風雨交織。那些曾隨鄭和踏浪遠洋的百戶、把總,此刻或抱頭痛哭,或怔怔望著夜空,神情恍惚。曾經威風凜凜的船隊旗手,顫抖著解開腰間的銅哨——那是鄭和親賜的信物,此刻卻只能吹出嗚咽的調子,與雨聲、江濤聲混作一團,為這位傳奇的航海家送行,也為一個輝煌時代的落幕,奏響悲傷的輓歌。

洪熙三年三月初一,晨曦初露,東海與南海之濱同時奏響激昂樂章。浙東的舟山群島浪濤翻湧,浪花拍打著嶙峋礁石;福建的小琉球島椰影婆娑,海風裹挾著鹹澀氣息;兩廣的瓊州府沙灘綿延,潮水退去後留下晶瑩貝殼。

第一縷陽光刺破薄霧,震天禮炮驟然炸響,驚起萬千海鷗盤旋天際,潔白羽翼遮蔽半邊蒼穹,似在為大明海上新力量的誕生而歡舞。

舟山港內,百艘戰船如巨獸整齊列陣。船帆尚未展開,卻已透出磅礴氣勢。隨著錦衣衛們齊聲吆喝,覆蓋在統帥樓匾額上的硃紅綢布如紅雲般飄落。

\"浙東水師\"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御筆硃批的遒勁筆鋒間,彷彿凝結著驚濤駭浪的力量。

同一時刻,小琉球島碼頭傳來山呼海嘯般的\"恭迎聖匾\"聲,八名壯漢腰纏紅綢,穩穩托起刻有\"福建水師\"的厚重匾額,腳步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整齊聲響;而在瓊州府,“兩廣水師”的匾額在禮樂聲中緩緩升起,雷州、海州、廣州三府知府身著朝服,親自焚香叩拜,青煙嫋嫋間,似已預見海上雄師的崛起。

三支水師的佈局暗含深意,如精密棋局落子。浙東水師扼守長江口戰略要衝,以舟山群島星羅棋佈的島嶼為天然屏障。杭州府的漕船滿載糧草,紹興府的工坊輸送軍械,寧波府的港口排程船隻,三府聯動,日夜不息地為水師注入生機。福建水師紮根小琉球島,將勢力範圍延伸至南洋航道咽喉,福州與泉州兩大商港的商船隊,既是後勤補給線,也是遊動的情報網,往來商賈帶回的不僅是貨物,更有海外諸國的動態訊息。兩廣水師坐鎮瓊州府,雷州半島的兵工廠日夜鍛造兵器,海州的造船廠巨木參天,廣州的銀庫儲備充足,三府合力,構築起龐大而穩固的後勤體系。

朱高熾的構想遠超眼前。他深知,海上力量不僅需要戰船,更需全能隊伍。於是,每支水師皆組建水師陸戰隊。這些精銳身著輕便藤甲,手持改良短銃與鉤鐮槍,既能如猛虎般躍上敵船近身搏殺,又能在灘頭築起防線抵禦倭寇侵擾。主力艦隊則肩負重任,平日巡遊沿海,為往來商船保駕護航,商船隊揚起的風帆連成白色海洋,在水師護衛下安全穿梭;當季風轉向,曾隨鄭和下西洋的老船工將帶領年輕水手,駕駛著堅固戰船,重探神秘的遠洋航路,讓大明旗幟再次飄揚在異域港口。

在各水師補給州府,一場教育革新悄然展開。福州城的街巷裡,書塾傳來琅琅讀書聲,卻不再是熟悉的四書五經。學童們捧著《更路簿》,逐字辨認\"乙辰針,三更,船取南匯礁\"的航海密語;廣州府的學堂內,先生們轉動精巧旱羅盤,以星斗為座標,為孩童們講解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定位方向;寧波的工坊裡,少年們圍聚在戰船模型旁,聽老匠師講述龍骨搭建的精妙、船帆張力的奧秘。這些前所未有的課程,顛覆了傳統教育,讓學子們眼中燃起對海洋的嚮往。

變革之路並非坦途。當設立水師、開辦新學的詔令傳遍天下,反對聲浪也隨之而起,且來自內閣中樞。

內閣議事廳內,氣氛凝重如鉛。楊榮將一摞厚厚的賬冊重重拍在案上,花白鬍須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陛下!打造百艘戰船需白銀百萬兩,常年養護、兵餉開支更是無底洞!如今國庫尚未充盈,此舉恐讓百姓負擔加劇!\"他的擔憂源於過往,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雖揚威四海,卻也讓朝廷財政吃緊,這番顧慮並非空穴來風。

朱高熾卻神色從容,命太監展開一幅巨大輿圖。地圖上,紅海、波斯灣、印度洋的標記旁,詳細標註著香料、寶石、黃金產地。

\"楊卿可知,蘇門答臘的胡椒,在大明售價是原產地的十倍?\"皇帝指尖劃過馬六甲海峽,\"以往我們重朝貢而輕貿易,寶物多是單向流出。若以商船往來,以絲綢換香料,以瓷器易黃金,讓白銀黃金流入國庫,豈不比朝貢更有實效?\"

楊榮凝視輿圖,眼中疑慮漸散,忽而撫掌大笑,鬍鬚抖如春風中的蘆葦:\"陛下高瞻遠矚!放棄虛名,務實求利,讓大明商船遍行四海,既富國庫,又揚國威!臣目光短淺,慚愧至極!\"

窗外,春風捲著海潮氣息湧入,似在為這場關乎大明未來的決策而喝彩,預示著一個海上貿易的新時代即將來臨。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