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國通史》這兩集的內容,密室內的氣氛悄然變化。
劉備命人送上膳食。
雖非山珍海味,卻也精緻可口。
飯菜的香氣驅散了先前因“樂不思蜀”而帶來的那股壓抑。
密室內的氣氛也變得輕鬆一些。
眾人一邊用膳,一邊低聲交談。
他們仍在消化著方才光幕上所見的種種震撼,心中卻已開始憧憬未來的宏偉藍圖。
諸葛亮輕輕放下手中的竹箸,端起酒盞,淺酌了一口。
他目光掃過眾人,待眾人話音稍歇,方才開口。
他神色肅然:
“諸位,觀此《通史》,歷代王朝興衰更迭,無不印證亮素來所信奉之根本大道——國以民為本!”
“此番觀史,更令亮對其中深意與踐行之道,有了諸多新的體悟。”
“然,我大漢如今,人口稀少,戶籍凋敝,此乃制約我等發展壯大,乃至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最大瓶頸!”
“無足夠之民,何談強軍?”
“無足夠之民,何談興農桑、足府庫?”
“此乃根本之根本,已到急需破解之時!”
法正聞言,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介面道:“軍師所言極是。”
“漢中之地,雖經主公與軍師悉心治理,人口較之初定時,已有所增長。”
“然放眼天下,欲成恢復漢室之大業,依舊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足啊!”
馬超濃眉微蹙,憶及自身在西涼與羌人雜處的經歷,亦是沉聲說道:
“軍師之策,超亦有所思。”
“西涼羌、氐諸部,其民風悍勇,騎射嫻熟,若能真心歸附,確為我大漢勁旅。”
“然彼輩多部落林立,習俗各異,且素無信義,反覆無常。”
“昔日超在西涼,便深知其桀驁難馴,若非以絕對武力震懾,並輔以利益羈縻,極易生亂。”
“此事若行,當先擇其大部,威恩並施,分化瓦解,方能徐徐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
諸葛亮微微頷首,顯然對馬超的顧慮早有思量。
他眸光深邃,彷彿能穿透千年時光,緩緩道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設想:
“除了鼓勵生育、招撫流民、開墾荒地這些固有之策外,亮尚有一大膽之念。”
他環視眾人,見所有目光皆聚焦於己,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探尋與期待,方才繼續道:
“我大漢周邊,尚有諸多部族。”
“烏桓、鮮卑、羌、氐、南中諸蠻……”
“彼等雖文化有異,然亦是生民。”
“我等是否可以仁德感化,教其耕織,授其漢話,使其知禮儀,明廉恥,逐漸化其戾氣,使其歸心?”
“甚至,如那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一般,擇其賢才,入我大漢朝堂為官,亦無不可!”
此言一出,猶如平地驚雷!
關羽那雙狹長的丹鳳眼猛地睜開,眸中精光一閃而逝。
“孔明之宏圖遠略,某亦能體悟一二。”
“南中之事,雖賴軍師神算,以德服人,然亦耗費不少時日心血。”
“彼處尚且如此,若要將烏桓、鮮卑、羌、氐等更為強悍之部族納入大漢版圖。”
“其與我漢家迥異,融合之艱難,治理之複雜,恐非一時之功。”
張飛更是叫道:“軍師,此言恐怕不妥!”
“就說那南中孟獲,軍師七擒七縱方才使其心服。”
“然彼輩蠻夷,野性難馴,反覆無常,今日降服,明日未必不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