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海發動了所有關係,甚至透過方文山聯絡了國際供應商,各種奇形怪狀、材質各異的瓶蓋樣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周教授團隊手中。
有傳統的平滑鋁蓋,有帶一圈凸起的“防盜環”鋁蓋,有塑膠螺旋蓋,甚至有仿照汽水瓶的鐵皮皇冠蓋.
周教授帶領團隊日夜測試,模擬灌裝、冷卻、儲存、運輸震動,再一一開蓋檢查密封性。
結果令人沮喪。
平滑鋁蓋損耗率最高,輕易就能突破20%。
帶防盜環的稍好,但也在15%左右徘徊,且開蓋時容易割手。
塑膠螺旋蓋在高溫下變形嚴重,密封性最差。
皇冠蓋倒是密封性好,但開蓋需要開瓶器,完全不符合即飲需求。
“最好的是這種帶一圈細密豎紋的鋁蓋,”周教授拿著一款來自日本的樣品,介紹道,“損耗率勉強壓到了8-9%,但開蓋時依然需要很大力氣,而且對瓶口和蓋子的加工精度要求極高,成本也上去了。”
8-9%!
依然遠超陳秉文能接受的底線。
他拿起那個日本樣品,瓶蓋側面確實有一圈細密的豎紋,增加了摩擦力,但效果有限。
他嘗試用力扭開,指腹被光滑的金屬邊緣硌得生疼。
“還是不夠好”陳秉文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瓶蓋光滑的表面。
前世開飲料瓶時那種輕鬆順滑的手感,那種瓶蓋上增加摩擦力的凹凸紋路設計.等等!
陳秉文腦中靈光一現。
他想起來了!
後世那種隨處可見的、瓶蓋側面帶有密集凹凸防滑紋路的設計!
那種設計不僅大大增加了摩擦力,使得開蓋輕鬆省力。
更重要的是,那些凸起的紋路在旋緊過程中,能提供更均勻的受力點,還能在蓋子冷卻收縮時,提供微小的形變空間,從而更好地保證密封圈的貼合!
他腦中飛速檢索著前世記憶。
八十年代後隨處可見的菱形防滑紋、開蓋時指尖傳來的踏實阻力、流水線上近乎零損耗的密封奇蹟。
在此刻,1978年的港島乃至全球供應鏈版圖上,這種將微觀結構力學與人體工程學結合的方案,是一片空白。
這種技術斷層的背後,是飲料巨頭們對既有供應鏈的妥協,更是對“瓶蓋無非是鐵皮加密封圈”的思維定式。
“周教授!”陳秉文壓抑心中的激動,“我們不需要找替代品了!
我們自己造一個!”
他抓起桌上的紙筆,飛快地勾勒起來。
一個標準的鋁製瓶蓋輪廓出現,但在其側面,他畫上了一圈圈密集、均勻的菱形凸起紋路!紋路的方向與旋開方向垂直,確保最大的摩擦力。
“看!就像這樣!”陳秉文將草圖推到周教授面前,“在瓶蓋側面,增加這種密集的防滑凸紋!
材質還是鋁,但結構改變!
這種紋路能極大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開蓋更輕鬆。
更重要的是,這些凸起在旋緊和冷卻過程中,能提供更好的應力分佈和微形變空間,或許能顯著改善密封性!”
周教授看著草圖,眼睛越瞪越大!
作為專業人士,他瞬間就理解了這種設計的精妙之處!
增加摩擦是顯而易見的,而應力分佈和微形變空間的設想,更是跳出了傳統思維的窠臼!
“天才!陳生,這簡直是天才的構想!”周教授激動得聲音發顫,“這種結構上的微創新,完全可行!
而且實現起來並不困難!只需要修改瓶蓋模具的衝壓結構!”
“立刻!”陳秉文斬釘截鐵,“阿海!你親自去,找港島最好的模具廠!
把這張草圖給他們看,告訴他們,我要在最短時間內,看到這種防滑紋路的瓶蓋樣品!
錢不是問題!”
模具廠的響應速度超出了預期。
在陳秉文“加急、重金”的要求下,僅僅三天後,第一批帶著菱形防滑凸紋的鋁製瓶蓋樣品,就被緊急送到了研發中心。
實驗室裡,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周教授親自操作,將熬製好的楊枝甘露進行高溫滅菌、真空脫氣,然後小心翼翼地灌入特製的玻璃瓶中。
滾燙的糖水注入,瓶口瞬間被熱蒸汽籠罩。
戴著厚手套的工人,拿起一個帶著嶄新防滑紋路的瓶蓋,對準瓶口,用力旋緊。
那凹凸的紋路清晰地硌在指腹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穩固握持感。
旋緊的過程異常順暢,力度均勻。
“封蓋完成!”工人報告。
謝謝大家支援!!上架首訂1280。非常完美!
感謝小虎哥kk、小凱哥_eb非常慷慨的長期打賞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