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製作:從重鑄二次元遊戲開始

第47章 切入點

和流浪地球一樣,微紀元原作的字數也不多,加起來也就1萬多字。

但也正是因為原作字數少,框架又極其宏大,所以很方便進行改編。

就像《流浪地球》的電影一樣,電影裡面的內容如果硬要對映在原著小說中很多情節可能就是一兩句話,甚至根本沒有。

但這並不影響《流浪地球》電影的成功,郭凡導演成功的在原作的框架下切出了一個時間線,並且將裡面的故事細化了出來。

有珠玉在前,楚晨的思路也一樣,就是利用大劉的框架來做這個遊戲。

在《微紀元》遊戲版本中,背景切片被切到了微紀元建設的初期。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做切片,是因為這一段歷史原作基本沒有任何描述,這也就給了楚晨很大的創作空間。

為了視覺化與遊戲性,楚晨對原作中一些模糊的細節做了改變。

比如,將微紀元分為了兩個階段。

階段一,是技術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微紀元可以將人類的比例縮小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螞蟻大小。

階段二,則是小說中的十億分之一,也就微米階段。

其實縱觀全球的文學作品,類似這樣將人類縮小的故事,有很多。

包括漫威中的《蟻人》,遊戲也有不少類似的作品,比如前世20年8月上線的《禁閉求生》

這是一款沙盒求生類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將扮演被縮小到螞蟻般大小的孩子,在庭院裡穿梭於巨大的植物之間尋找縮小之謎,同時還要面對體型龐大、亦敵亦友的昆蟲。

這個遊戲,48小時內玩家數破百萬,在steam平臺一週銷量榜上登頂,成為該周的銷量冠軍。

因而,縮小這個創意,其實並不新奇,歷史上也確實有做出過成績的作品。

楚晨也可以參考這些作品來進行改編,但,對於《微紀元》這本小說的改編,如果僅僅以縮小為題材,其實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因為這本小說可以解讀的東西非常多。

而且核心的討論其實不是縮小,而是集中在兩個問題之上,其一。

“縮小後的人類,還是不是人類”

以此衍生出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先行者”放棄自己的文明,將人類最後的胚胎焚燬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錯。

不同的認知,會對故事產生可能完全不同的看法。

此外“微紀元到底是不是人類的烏托邦”這個問題也是值得討論的,雖然在小說中,微紀元最終是躲過了世紀滅絕。

還創造出了高爾夫球大小的太空飛船,但就像原作小說寫的那樣。

宏偉的微紀元!

浪漫的微紀元!

憂鬱的微紀元!

脆弱的微紀元!

微人在縮小的同時,他們所做的一切對宏觀世界的影響力也在縮小,看似烏托邦的世界,未來到底會如何發展..

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理解,這些東西,可能才是大劉想要表達的。

當然楚晨只是臭打遊戲的。

他不需要去傳遞那麼多的思緒,他要做的,是怎麼樣利用這個框架,利用這些矛盾,做出好玩有趣的遊戲。

在這個基礎之上,要是有人能感知到什麼,那是玩家自己的事情。

在楚晨看來,整個《微紀元》的框架,最有意思的其實自然就是微人和宏人共存的時代,他的第一個切入點也選在了這個節點。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