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對比報告:“最佳化魚”組在肌肉緊實度、肝糖原含量、特定免疫酶活性等指標上確實優於“普通魚”組。
L-X物質在肝臟中的平均含量也略高(但仍在ppb級波動)。
然而,差異程度並不足以解釋魚群表現出的顯著活力和抗病力提升。
王希的結論是:“‘最佳化方案’有效,但效果強度與環境L-X含量弱相關,核心激發機制可能更復雜,或存在其他未被檢測的協同因子。”
沉水植物試驗:小水池裡的植物長勢毫無驚喜,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王希對此似乎並不意外,筆記上寫著:“陸生環境向水生環境的L-X傳遞效率或作用模式可能存疑,需更多驗證。”
這些結果,讓王希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林星的“水土源質論”基礎被動搖,但魚的效果又是真實存在的。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試驗田裡那片“不同種子對比實驗”的水稻秧苗區。
那裡的秧苗,已經長到一掌高。
然而就是這片秧苗區,給了王希和林星都意想不到的震撼!
某天清晨,王希習慣性地帶著記錄本巡視試驗田。
當她走到那片“對比實驗”田邊時,腳步猛地頓住了!
晨光下,三組水稻秧苗的差異清晰得刺眼:
C組(普通對照組):秧苗纖細,葉色淡綠,長勢一般。
A組(耐旱單因子):秧苗明顯更健壯,葉片更寬厚,顏色是深沉的墨綠色,在晨光中挺拔如小劍。
B組(耐旱+增產雙因子):秧苗的健壯程度與A組相當,但分櫱(nie)數(莖基部新長出的分枝)顯著多於A組和C組!
葉片也顯得更為油亮,彷彿蘊含著更充沛的生命力!
“這……!”
王希教授推了推眼鏡,幾乎將臉貼到秧苗上仔細觀察,手指輕輕拂過B組秧苗那明顯多出的分櫱,臉上寫滿了震驚和難以置信!
“分櫱數差異如此顯著?這才移栽多久?葉色和莖稈強度也明顯不同!”
“林總監!林總監!”
林星聞聲趕來,看到眼前景象,心中狂喜,但臉上努力維持著“研究者”的平靜。
“王教授,您也注意到了?看來不同來源的種子,在這片試驗田裡的響應差異確實很大。尤其是B組種子,這分櫱能力很出色了。”
“不僅僅是分櫱!”王希語氣激動,帶著實驗研究成功的興奮。
“你看葉色!看莖稈的韌性!這絕對是基因型潛力和環境互作產生的表型優勢!”
“這B組種子哪裡來的?你父親留下的?還是你們特殊選育的?”
林星心中一動,知道機會來了!他半真半假地回答:
“B組種子,是我從我父親當年特別標記的幾株‘表現株’後代中精選出來的。”
他筆記裡提到這些植株在乾旱條件下表現異常頑強,但具體原因不明。
現在看來,它們對環境中的‘活性因子’(L-X)響應可能更為敏感和高效!
他將詞條遺傳帶來的優勢,再次巧妙地嫁接到了“對L-X因子高響應基因型”的概念上!
王希的眼睛亮得驚人,她完全被這直觀的、巨大的生長差異吸引了!
相比虛無縹緲的水質資料和微弱的魚類指標差異,這片生機勃勃、差異顯著的稻田,才是更具衝擊力的“證據”!
“快!詳細記錄!拍照!測量株高、分櫱數、葉綠素相對含量!”
王希對助手急切地吩咐,然後轉向林星,語氣帶著前所未有的熱切。
“林總監!重點監測這片B組秧苗!我有預感,它們可能是解開‘林氏活性因子’對植物生理影響的關鍵!
甚至可能是未來高產、抗逆作物育種的珍貴材料!
之前的環境本底資料或許不能完全解釋‘源質’的存在形式,但這片田裡的現象,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奇蹟!”
她不再糾結於水土報告的不支援,而是被眼前這生機勃勃的“表型證據”牢牢抓住了研究興趣點。
林星那套“高響應基因型+環境因子啟用”的理論,在此刻顯得無比“合理”!
林星看著王希教授沉浸在發現中的激動側臉,暗暗鬆了一口氣。
危機暫時解除,王希的注意力成功轉移。
試驗田上的“雙面舞臺”,第一次在聚光燈下,上演了一場完美的“誤導劇”。
詞條水稻展現的驚人潛力,不僅掩護了他的秘密,更意外地成為了“林氏活性因子”理論最有力的“活體廣告”。
然而,林星清楚,這只是開始!
王希的注意力被水稻吸引,意味著對這片田地的研究會更加深入、更加細緻。
如何在她的顯微鏡下,繼續隱藏詞條系統的真相,同時利用她的專業能力,為自己的超級稻種披上“科學的外衣”?這將是下一步更驚險的棋局。
陽光灑在翠綠的稻田上,B組秧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彷彿無聲地宣告著生命的力量。
這力量,既是林星的希望之火,也是他必須小心駕馭的雙刃劍。
傳奇的稻穗,在科學與秘密交織的土壤中,正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