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邊軍開始覆明滅清

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

江瀚決意稱王的訊息,迅速傳遍了他手下的各個州縣。

整個川中聞風而動,文官武將們各司其職,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典禮相關事宜。

五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幾位帶兵的大將不敢怠慢,在成都略作修整後,便立刻點齊麾下兵馬,朝著川南殺去。

李自成所部領一萬人,直奔西南方向的嘉定州和四川行都司一帶。

這裡雖然衛所林立,但早已武備廢弛。

當李自成的大軍抵達後,各衛所兵將望風而降,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偶爾有幾個忠於明廷的千戶、百戶想據城而守,結果剛一開打沒多久,就被衛城裡的百姓和底層軍士們捆吧捆吧,送出了城來。

到了六月間,李自成幾乎是傳檄而定,很快便將這兩府之地納入了掌控中。

邵勇的任務則是收取中部的瀘州府和敘州府等地。

這一路更是順利,沿途州縣官員聽聞成都陷落、蜀王身死的訊息,早已是肝膽俱裂,生不起半點抵抗之心。

而這些地方的百姓們更是個個翹首以盼,有膽大的,甚至直接打起了反旗,以此響應王師。

很多時候,邵勇剛剛帶兵抵達城下時,往往城門就已經開啟,繼而被當地百姓歡歡喜喜地請進了城裡。

七月中旬,邵勇輕取兩府之地,駐兵長江沿岸。

比較難啃的骨頭落在了李老歪和黑子頭上,那就是東南方向的重慶府和遵義府。

重慶府乃是長江上游重鎮,城高池深,知府邱星文是個死硬分子,誓死不降。

而遵義府更是當年播州宣慰司的楊應龍的老巢。

雖然播州宣慰司已經一分為二,改土歸流,但仍然還有不少土司部落心懷異志,一直想要從朝廷手上奪回統治權力。

可如今大勢已去,這些零星的抵抗早已不足為懼。

五月,兩人分兵兩路,李老歪走長壽,黑子攻江津,繼而對重慶府形成左右夾擊之勢。

經過小半個月的圍城和激戰,重慶府城被攻破,城牆被炸塌,知府邱星文在巷戰中力戰身亡;

指揮使任宏想趁亂出逃,結果卻被外圍的騎兵追上,亂箭射死在長江邊。

拿下重慶後,兩人馬不停蹄,繼續揮師南下,走桐梓驛,過婁山關天險,殺入播州腹地,佔據了當年楊家土司的老巢——海龍屯。

得知義軍到來後,遵義府各地的土司竟糾集起來,妄圖和兩位帶兵的主將談判,希望拿回世襲的統治權利。

可明廷既然已經改土歸流,那這地方自然應該劃歸江瀚麾下。

再加上李老歪和黑子兩人也不是什麼好說話的,眼瞅著馬上就到八月了,他們可懶得和這幫土司東拉西扯。

反正原則只有一個,改土歸流不能廢弛,所有土司部落不得反抗,違令者身死族滅。

見他倆態度如此強硬,幾個為首的土司部落一合計,打算聯合當地的明軍,給這幫外來戶一點教訓。

得知訊息的兩位主將一臉興奮,正愁沒理由把這幫土司收拾一遍,現在倒好,人自己送上門來了。

一幫當地土司和明軍剛發動叛亂沒多久,兩萬大軍就從四面八方合圍而來,漫山遍野地追殺這群烏合之眾。

不出兩個月的時間,整個播州司一帶被李老歪和黑子帶兵,來來回回犁了好幾遍;

幾個負隅頑抗的土司首領被陣斬,其餘部落見大勢已去,紛紛在七月中旬獻地請降。

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的時間裡,四川全境盡數落入江瀚之手。

武將們在前線攻城略地的同時,後方的文官們也沒閒著。

以趙勝為首的一干幕僚文書、以及新歸附的原明廷官員齊聚成都,日夜忙碌著,為即將到來的稱王大典做著準備。

首先重中之重,便是選定一個合適的王號。

府衙大堂內,爭論異常激烈。

趙勝率先開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以為,當選雍王為號。”

“大家都知道,大帥起於陝西,麾下核心骨幹也多為秦人。”

“陝西古稱雍州,乃禹貢九州之一。”

“眼下明廷在西安有位秦王,所以暫時先不稱秦王,改用雍王代替。”

“用此王號,可牢牢抓住根基,時刻提醒軍中的三秦子弟。”

“而且,‘雍’字還包含和諧安定之意。”

“眼下正值天下大亂,大帥還能借機提出‘安定四方,再造太平’的口號,可謂是正合其時!”

聽了趙勝這番話,四川本地的官員們可就不樂意了。

劍州知州李興懷立刻站了出來,據理力爭:

“趙贊畫此言差矣。”

“大帥確實起於陝西不假,但如今龍興之地乃是四川!”

“王號當與蜀中氣運相連,方可穩固,豈有捨近求遠之理?”

“雖然蜀王的名號有些不吉利,不可再用,但也不應該以雍王為號。”

一旁的龍安知府王承弼也點點頭,附和道:

“李知州所言甚是。”

“縱觀歷史,割據四川者,豈能不用蜀地之名?”

“昔日有劉備實據蜀地稱漢中王,進而開創季漢;後有王建、孟知祥以蜀為號,開國建制。”

“此乃天命所歸,地勢使然,我等當順天應人,豈能逆勢而為?”

“不然!”

聽了這話,趙勝身邊一位陝西籍的文官立刻站出來,

“如果不能稱雍王,那漢中王也名不副實,畢竟漢中還在朝廷手裡。”

“依下官愚見,王號未必非得拘泥於一地,大帥志在天下,豈可困於一隅之名?”

一時間,府衙大堂裡吵得是不可開交的。

有堅持“蜀王”的,有主張“雍王”的,也有提出“漢王”、“順王”的

反正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最後吵了半天,誰也無法說服誰,眾人只好將幾個擬定的備選王號及其理由,詳細寫成文書,呈送江瀚定奪。

江瀚一一看過呈上來的文書,略作思索後,便有了決斷。

他提起筆,在“漢王”二字上畫了個圈。

可定下王號只是其中一環,還有一大把的事等著江瀚定奪。

開府立制絕非易事,這是從流寇向正經政權轉變的關鍵一步,方方面面都得仔細考慮到。

江瀚思索良久,還是決定沿用明朝成熟的體制,並在其基礎上略作增減。

比如把原先的六部改成八部,保留戶、禮、吏、兵、刑、工六部,新增農部、學部。

眼下已經是崇禎八年了,往後天災只會更加頻繁、更加猛烈。

設立農部,專司農田水利、糧種推廣、防災賑災,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對於學部,他則是有更長遠的計劃。

拿下四川后,也算有了根基之地,那興辦學堂,培養人才的各項事宜就該提上議程了。

歷史證明,只有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四川各地有不少西洋的傳教士,江瀚打算把這群人集中起來,幫著編纂一些教材。

眼下西方應該也在打三十年戰爭,牛爵爺還未出生,從頭培養人才還來得及。

除了各級官府機構設定,還有不少人事任命、功勳功勳賞罰制度需要江瀚親自審定。

有功將士如何升遷賞賜?投降官員該如何考核任用?

每天都有無數文書堆滿他的案頭,忙得江瀚是焦頭爛額。

但他也明白,只有先把政府框架搭建好,日後運轉起來才會更順暢。

在主帥以及文武官們忙碌的同時,工部的匠人們同樣也忙得腳不沾地。

典禮上要用到的禮器、儀仗、文官的袍服、將領們的禮儀盔甲,都需要加急製作。

日子在緊張的籌備中飛速流逝,稱王大典的日子,轉眼即至。

崇禎八年八月初八,寅時。

成都城內萬人空巷,蜀王府及周邊區域更是擠滿了前來湊熱鬧的百姓,燈火通明,亮如白晝。

按照江瀚“禮不必盡循古制,權以軍容為綱,參酌漢唐故事,務從實際”的要求,稱王大典的場地就設在蜀王府承運殿前的巨大廣場上。

寅時正刻,莊嚴的號角聲劃破黎明,儀式正式開始。

文武官員自兩側朝房魚貫而出,在禮官和太監的指引下,於廣場上分成兩列,各自站定。

右手邊的是文官佇列,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江瀚軍中的大管家,核心幕僚趙勝,其後是李立遠等從陝西就追隨他轉戰四省的老班底;

接著是龍安府王承弼、劍州李興懷、薛家薛志恆等歸附的原明庭官員和土司代表;

再後面一排,則是在保寧府開科取士,選拔上來的新銳,如吳熙、周德福等人。

左手邊的武官佇列更是精神抖擻,殺氣騰騰。

打頭的便是董二柱、方宏、邵勇、李老歪、曹二、李自成等一眾心腹大將。

他們個個頂盔摜甲,環佩利刃,神情肅穆中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之色。

在一眾主將身後,則是因功獲得升遷的軍中掌令,如王五、馬旭等人。

甚至連明軍的一些降將,比如馬科等人,也被安排在了佇列後方觀禮,以示懷柔。

廣場四周,披堅執銳的甲士沿路肅立,軍容雄壯,鴉雀無聲,只有火把燃燒的噼啪聲、以及各色旗幟在晨風的獵獵作響聲。

典禮第一步,祭告天地。

在廣場正中央設立的祭壇上,早已陳列好整隻的豬、牛、羊三牲。

江瀚特意沒穿袞服,而是換上了一身嶄新的紅黑色直身細魚鱗甲。

身上還配有獸面吞肩,環臂鎧,雙龍前胸鏨,頭戴金護法壓縫六瓣明鐵盔,更顯英武挺拔。

他緩步上前,焚香禱告,隨後親自宣讀祭文,告慰皇天后土。

隨後,隊伍移步至承運殿後的圜殿,準備祭祀祖考。

圜殿是一座圓形、單簷攢尖頂的大殿,象徵著“天圓地方”。

這裡原本供奉的是歷代蜀王的牌位,如今早已被清空,只擺了江瀚父母的靈位。

本來文官們還想追溯江姓起源,順便給江瀚找個便宜的顯赫祖宗。

有說是來自嬴姓的,是西周初年受封建立江國,後滅於楚,子孫以國號為姓氏。

還有的說是來自唐末宰相蕭遘次子蕭禎,為避禍改姓,後遷居陝西的。

只不過這些亂七八糟的祖宗,最後都被江瀚給否了。

什麼狗屁顯赫身世,吾本延綏一小卒,天下於我何加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