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的上書引起了共和國政府的重視,並在1837年啟動了移民實邊的計劃。
在塔城這一年來,曾國藩不僅調整了民族居住地區,還在各地開始了學校,並下令替回部重建文字,禁止以阿拉伯文字作為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
和左宗棠的高歌猛進擴充套件疆域相比,曾國藩對於疆內的治理更為上心。
同回部、哈薩克比起來,曾國藩也更為重視疆內的蒙古族。準噶爾部的殘餘厄魯特人、阿勒泰地區的烏梁海人,還有東歸的土爾扈特部。
其中又以土爾扈特部最為忠誠於共和國,南疆的土爾扈特部拒絕了回部的遊說叛亂,並幾次擊退了回部的進攻,當共和國重新控制新疆之後,土爾扈特人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力。
1837年3月,齋桑湖邊的12個克烈部哈薩克人,不願意加入克涅薩熱領導的哈薩克聯盟,也不堪忍受俄國人的壓迫,乾脆向塔城的曾國藩派出了使者,請求併入共和國,如齋桑湖北面的哈薩克部族一樣。
這件事引起了克涅薩熱的不滿,他要求共和國交還這12個部族的人口及土地。
這種無禮的的要求當然被曾國藩所拒絕了,雙方在塔城以西的塔斯套山發生了衝突,哈薩克聯盟4千騎兵被擊退,塔爾巴哈台山到阿拉木湖之間納入了共和國的領土,塔城西面獲得了一個緩衝區域。
擊敗了克涅薩熱之後,曾國藩並無意把哈薩克人推入俄國的懷抱,他下令軍隊止步於塔斯套山-烏爾賈爾一線,並再次派出使者示好。
在共和軍強大的武力面前,克涅薩熱只能暫時同共和國保持和平,並把目光轉向了接連受挫的俄國人。
1836年齊樂攻下了東西伯利亞的中心城市之後,就把防線推進到了葉尼塞河流域。
殘存的俄軍依託森林和沼澤,把齊樂領導的西伯利亞軍團拖到了1837年的春天。
開春之後,西伯利亞軍再次西進,於10月推進到了鄂畢河流域,佔據了託木斯克、巴爾瑙爾等城市,同共和國新疆地區接壤了。
西伯利亞地區的三大河流鄂畢河,勒拿河,葉尼塞河已經大半為共和國所有。
從外蒙古修建的後勤線,加上新疆地區的補給,西伯利亞軍的後勤終於穩定了下來。
佔據了鄂畢河上游及哈薩克草原北部的共和軍,對於俄國統治下的哈薩克草原及東西伯利亞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從鄂木斯克、託博爾斯克到奧倫堡,每個地區的俄國官員都在向莫斯科告急,俄羅斯的東部邊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對於莫斯科焦頭爛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來說,東部邊境的麻煩,還遠遠不及他在巴爾幹半島遇到的危機。
從1835年英國加入了巴爾幹半島戰爭之後,在巴爾幹半島上就變成了,法國、土耳其、義大利、埃及對上了俄國、英國的戰爭。
奧地利、普魯士則始終在暗中支援英、俄兩國,到了1835年末,普魯士甚至派出了民間自願人士參戰。
控制了整個黑海的法國、埃及、土耳其聯合艦隊,不停的襲擊克里米亞島及黑海各個港口,迫使俄國維持了一個環烏克蘭區域的海岸防線。
不過即便是如此,英俄聯軍也一路順利的跨越了巴爾幹山脈,抵達了伊斯克爾河流域。但是在這裡,英俄聯軍遇到了土耳其人最為激烈的抵抗。
隨著法軍的加入,戰線從伊斯克爾河南方被反推回了巴爾幹山脈以南。
不過,隨後戰爭就變得詭異了起來,法土意聯軍就再次和英俄聯軍對峙了起來。
英俄聯軍想要後撤,則對方就會猛撲上來,想要把這隻軍隊一口吞下去,當英俄聯軍穩固戰線時,對方又退了回去。
1836年一年的僵持下來,沙皇尼古拉一世才發覺自己的國庫已經變得空空如也了,而英國人同樣也好不到那裡去。
法蘭西在東方的盟國不僅對俄國開戰,同樣也對英屬殖民地印度宣戰。俄國的損失雖大,但是英國的損失就更大了,英國1836年的財政收入直接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而且還要維持巴爾幹及印度兩場戰爭。
英國已經派出使者對沙皇宣佈,如果1837年無法取得一個決定性的戰果,或是普奧繼續觀望的話,那麼英國將會退出這場戰爭。
沙皇尼古拉一世終於明白了,法國的新皇帝不是想要阻止俄國對於土耳其的入侵,而是想要耗盡俄羅斯的元氣,在俄國領土之外絞死這個國家。
雖然他明白了這一點,但是他卻毫無辦法。主動挑起了戰爭的他,不可能在沒有遭受到決定性的失敗,把軍隊撤回俄國,而放棄之前一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