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築法則

第5章 中國的名片  

“建築,不只是磚瓦木樑……”

天色不知何時開始暗下來了,夕陽退到了高樓後面,霓虹燈太遠,照不到這城市的末梢,淡青色的天光籠在左央臉上,將少年的臉龐勾勒出堅硬的輪廓,他嘆了口氣,一團白霧在嘴邊氤氳,顯得整個人都有些不真實。

不過短短的兩三年,這張臉卻和剛入學時的樣子相距甚遠,不是說面板或者臉型,而是眉眼之間的氣息,曾經青澀的照片被夾在學生證裡,已經有些褪色,只有“古建築修復系”那幾個黑字依舊清晰,一筆一劃都刻在左央的心裡。

這是他的專業,他未來的生活,也是背在肩頭沉甸甸的“使命”,在這個新鮮事物橫衝直撞蕩平一切的時代,他的任務就是與時間對抗,從那滾滾洪流中搶下來什麼。

可自己能搶下來什麼呢?資訊膨脹爆炸,世界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快變化,閉眼睜眼睡一覺的功夫,再開啟朋友圈幾個小時都看不完,收藏起來的“影史Top100”還沒看完,新番就已經更了幾百話。

在我們背後,還有那麼多尚未來得及咀嚼的知識,古人每天睡四個小時,一生都在博古覽今,我們還沒來得及把簡讀本看完,新的內容已經更新換代幾次,大量的知識令人從愉悅轉為焦慮,那麼多新生事物在耳邊聒噪,還哪有時間去看幾千年前的筆墨?

可這不是左央想要的生活。

科技固然是好的,包括對古建築來說,一些新的技術和材料能彌補技術斷層留下的缺憾,能讓很多建築重見天日,但我們是不是太快了?還沒想明白那些建築的根源,就想著用新穎的筆墨在上面塗改,真的對嗎?

左央一直覺得建築比大家想象中重要,在資訊化時代裡,很多深刻的東西被縮略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題,就像建築,“地標”、“文化”、“經濟發展的縮影”,我們對這些定義標籤耳熟能詳,然而對其真正本質,卻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建築不光是磚瓦或單純為人類提供使用功能的物件,更不僅僅只是人類對於創意和想象力的炫耀和自嗨,它更像是衣服,或者名片,左央記得小時候哪個同學家住的房子好,臉上就有面子,聽起來雖然虛榮,卻也現實。

建築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更是一個文明的外衣,我們如何對待它的過去和未來,就決定著世界如何看待我們。

“我說完了。”左央擺出一副無賴勁兒,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梁經理沒再提殺人的事兒,“那就說說錢吧,你的工錢,我還是要給,不過這瓦壞了你也得賠,我給你打個折,就算功過相抵兩不相欠了。”

梁經理一邊說著,一邊開啟錢包,“這個,算我……”

話到嘴邊還是有點兒不好意思,但是梁經理心裡是覺得這算學費,雖說左央的口才實在不怎麼樣,跟那些微信課程的文案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還是像一把小刀,在他心裡剮了一把。

“我不是為了錢來的……”

“我知道,但是,害群之馬也要吃飯嘛。你這些話我記著……”

“希望你也能做到。”

梁經理沒說話,能不能做到啊……這個問題他掙扎了十來年,從左央這麼大的年紀一直掙扎到現在,現實已經給了他定論,至於未來嘛……

“哎?對了!你真給我播出去了?給錢的姿勢帥嗎?能看回放嗎?”

梁經理搶過左央的手機,不出所料,這貨果然把剛才那段批判的戲碼都直播出去了,只是,當梁經理看到訪客數量時,起初的擔憂突然顯得有些好笑,寥寥無幾的數字讓人心酸。

社會啊,讓人說不出是好是壞,機會好像多了,可是靠譜的少了,溝通的方式多了,但真的願意耐心聽人說話的少了,過多的資訊像振臂高呼的小人兒嚷嚷著“看我!看我!”用各種方式博人眼球,有些東西卻被埋在塵埃中,越壓越深。

“好好幹吧,”梁經理看著左央,這孩子就是未來,在夜裡也能發光,“守好你的夢想,會有人一直看著的。”

左央沒說話,腳踏車一掉頭,人融進了夜色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