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官

第306章 新生的銳氣

深夜,魏哲坐在案几前奮筆疾書。

管妍看不下去過來勸他休息,但被魏哲讓人送回去了。

良久之後,魏哲終於將毛筆擱下。

抿了一口蜜水,看著絹帛上的成果他終於滿意的撫須而笑。

關於魏國的行政架構,他總算是擬定了一個大概框架了。

首先,不設丞相!或者,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設定獨相或雙相,而行“群相制”。

當然,魏哲也清楚權利的集中是必然的。

但有沒有名正言順的上下之分,這點很重要。

就比如中唐時的尚書僕射、晚唐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算是宰相。

然而朝廷往往存在多位宰相,雖有權利大小之分,但卻都是平級。

即便有宰相能憑藉個人手腕大權獨攬,但這種奪來的權利是沒有延續性的。

一旦此人去位,先前集中的權力便會再次散落四方,重新洗牌。

這種分分合合看似有些繁瑣,可對於皇權來說卻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為能夠世代繼承的權利,有且必須只能是皇權。

若是權相之制都能成為定規,延續不斷,那豈不是第二個外戚大將軍?

如此,皇權可就要危險了。

也正是由於同樣的道理,魏哲決定不設大將軍。

說實在的,將天下兵馬交予一人,這簡直是歷史的倒退。

始皇帝就算是嗑藥了也幹不出這麼復古的操作。

更別說大將軍除了掌握軍權之外,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參政了。

也難怪歷代外戚擔任大將軍後,一大半都成為了權臣。

甚至縱觀兩漢歷史,都可以說皇帝、太后、外戚輪番掌權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下的官制也不是沒有好的一面。

比如光武帝立國後,便乾脆將太尉、司徒、司空架空。

名義上三公師長百僚,最高官職,可其實並無實際權力,只是榮銜。

這點魏哲覺得挺不錯的,於是稍稍修改了一些,以太傅而代太尉。

並且魏國第一任的太傅、司徒、司空人選魏哲都已經想好了。

鄭玄、盧植、蔡邕,沒人比他們三人更合適了。

就是……怎麼說服他們三個老頭卻是個難題!不過這些暫且不急,在保留了三公之後,魏哲同樣保留了尚書檯。

但尚書檯不再設左右僕射,以免出現左相、右相。

取而代之的是政事堂議政,即“參知政事”。

無論是侍中、御史,還是諸曹尚書,只要被授予“參知政事”便可入政事堂。

說白了,就是避免出現什麼“非翰林不能入閣”的潛規則。

至於尚書檯轄下,魏哲決定循漢制依舊保留諸曹尚書。

其實尚書一詞本就來自秦制,漢武帝時尚書檯逐漸權重。

等到光武帝稱帝之後更是直接宣稱:“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自此分置六曹,每曹設尚書一人,各領其事。

不過與後世不同,東漢的六曹分別為:

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不過曹魏之時,尚書檯的曹數一度增至二十以上。

而魏哲一番刪改後只保留了吏曹、民曹,另設度支曹、法曹、禮曹,兵曹。

此外另設九府五院。

九府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內府;五院則是:都察院、將作院、都水院、軍器院、通訊院。

……

次日,當看著魏哲的這份架構時,荀攸等人不由眉頭緊皺。

不設尚書令、左右僕射,這……此中深意幾人都不敢妄言。

至於尚書六曹的變動三人倒是很快便理解了,確實應該最佳化。

然而關於九府五院,一時間還沒看出什麼。

良久之後,消化完此中資訊的荀攸方才奇怪道:

“為何不見懸鏡司?”

魏哲聞言沒有正面回答,只是淡淡道:

“魏國草創,諸多府衙尚需調整,懸鏡司暫且擱置不談。”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魏哲對田豐還有些不放心。

不錯,田豐確實是一個直臣、敢於冒死勸諫。

然而上次眾臣勸進,乃至於討論他到底是該封齊公還是燕公時,田豐的反應就頗為冷淡,雖未反對,但卻始終旁觀。

這讓魏哲不得不暫時擱置對懸鏡司的安排。

政治就是這樣,即便是一直支援你的老朋友也會有政見不合的時候。

田豐是個能臣,但魏哲不敢確定田豐是不是絕對忠誠,這才是問題所在。

如此一來,懸鏡司保持現狀就是最好的安排。

為此魏哲甚至不得不另做一手準備,立都察院,設觀察使。

或許等到天下一統,魏哲跨出最後一步的時候,他才能明白到底誰站在自己對面,而誰又站在自己身後。

屆時把該殺的人殺了,該拆的衙門拆了,朝堂上下自然就會平定了。

而戲志才、國淵三人聽了魏哲的想法之後也都不由點了點頭。

確實,國家大事急躁不得,更別說這種為後世立制的天大幹系。

即便當前定下來了,後續施行過程中少不得也要調整一番,修修剪剪。

能在他們這批人死前把朝堂的框架定下了,他們都足矣名留青史了。

……

且不說國淵等人對新制是如何考慮的。

反正當魏公國的行政架構出來之後,外界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畢竟這個世界上能看透真相的聰明人並不多,魏哲治下的大部分官員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從中獲利。

說的再明白一點,那就是諸將與群臣都希望被授予魏國官號、

即便他們如今名義上都是漢官,但卻都上疏魏哲希望能在魏國任職為臣。

說是政治表態也好,討好也罷,這些人的態度是沒問題的。

對此魏哲也有些無奈,甚至不好拒絕,以免冷了眾人的心。

於是魏哲思量再三,決定先改授魏職。

說來也巧,魏哲定製的次日西邊就傳來喜訊。

張遼在拿下河內郡後,一路高歌猛進直搗白波軍老巢。一連三戰,令白波軍大潰,從而順利拿下河東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