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以為,實學的推進,宜緩不宜急。”林如海硬著頭皮起來勸一句。
李元聽了微微一笑道:“林卿所言差矣,朕以為不是急了,而是太緩。父皇因為身體不好,所以耽誤了幾年。朕秉承父皇遺志,登基以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兩件事情,一者嚴抓吏治,懲治貪腐,二者推進實學大興。你們怕背罵名,朕不怕。”
誰都沒想到李元的態度如此堅決,這個時候再怎麼不情願,林如海也要站在前面。
“按照慣例,此事應由內閣倡議,陛下複核。”林如海站出來講話了,所謂的慣例,自然是承輝帝留下了。
罵名怎麼可能由皇帝來背呢,儘管李元說不在乎了,林如海可不敢答應。
有人認可不能讓皇帝背罵名,也有人不願意背罵名。
出人預料的是方頌站出來說話:“陛下,臣乞骸骨。”
作為承輝帝的忠犬,負責咬人的方頌,在官員中間的名聲不好是肯定的。
方頌寧願揹著酷吏的名聲退休,也不願意揹著支援實學的名聲繼續做閣臣。更深層次原因,方頌看不到成為首輔的希望,不如混個好名聲、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方頌是個傳統的讀書人,他身上完美的體現了讀書人的軟弱性。
本以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絕對不會是方頌,沒想到出了意外。
李元稍稍錯愕之際,第二個站出來的是潘季馴:“陛下,微臣年邁,請乞骸骨。”
剩下的李清和嶽齊互相看看,李清先站出來:“陛下,臣以為林相所言極是,既然有慣例,那便依例行事。”
嶽齊也跟著站出來:“微臣也是這個意思。”
無論誰都可以請乞骸骨,唯獨嶽齊不能,因為他代表的是武將集團作為閣臣的唯一。無論如何也是要釘死在內閣大臣的位子上,否則他以乞骸骨的方式請辭了,武將還能不能進內閣,那就不好說了。
至於李清嘛,很簡單,他要做首輔,這是執念。為了這個執念,罵名就罵名吧。再說了,實學都進鄉試了,再堅持也沒太大的意義。
潘季馴是真的老了幹不動了。
“方卿、潘卿,請辭,朕不準。”李元當然不能立刻就接受這兩人的辭職,無論如何,也要等明年任期滿了。
在李元的強力推動下,內閣出了一份公文,確定了今年恩科的庶吉士考試暫停,明年的會試之後,兩屆進士一起考。
確定了此事後,會議結束。但是嶽齊卻沒有立刻走人,而是再上了一份奏摺,還是關於軍事改革的。
這次的報告,嶽齊充分考慮了經費的問題,提出了根據各省的經濟情況,編制大小不同的鎮,分別為甲乙丙三個級別。
李元沒有立刻表態,而是表示看完再說。
對於嶽齊孜孜不倦的要高軍改的態度,李元判斷是他擔心內閣位置不穩的緣故。
主要原因還是皇家海軍直屬皇帝的方案出臺後,兵部丟了一塊肉,嶽齊的威信遭到重創。
軍隊之中花錢最多的一直都是海軍,經費多了油水多,兵部丟了這一塊肥肉後,上上下下都非常的不滿。
水師衙門改成海軍衙門,徹底的成為了新舊勳貴的地盤,尤其是南洋艦隊,在海軍內部的實力強大,基本壓制了舊勳貴的聲勢。
最近關於海軍大臣的人選問題,新舊勳貴內部的鬥爭非常激烈。奈何南洋之外的其他海軍,實在拿不出手。
李元遲遲沒有表態,因為他此前沒有確定是否坐穩了皇位。
現在透過一系列事件後,李元認識到皇位穩固了,在朝廷裡態度變得漸漸的強勢。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嶽齊,必須做出點態度了,強化一下他在軍方的領導地位。
這次軍改方案,一旦透過了,肯定要撥款,別管改的如何,一大筆款子下來,上下都能沾好處。
李元回到宮裡,很認真的看了嶽齊的軍改方案,看完後沒有批覆,而是讓人謄抄一份,快速送到賈璉處,問問他的看法。
在李元看來,軍改是必須的。舊式軍隊的戰鬥力,已經被證明基本爛掉了,否則也不會有鄖陽、濟寧之亂,更別提草原之亂。
過去那種兵為將有的模式,在李元看來絕對不能接受。父皇沒有著急去改,就是留給自己來改的,並藉此立威。
但怎麼說呢,上次嶽齊的方案,給李元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還好沒透過,不然就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坑。
賈璉這邊收到新版軍改方案時,人已經到了濟南,並且視察了工程學院。已經開學並招募了一期生的濟南工程學院,招生情況不算順利,非常艱難的招募了一百多人。最近出了新情況,就是山東學子們,透過提學大人的關係,提出開一個舉人實學培訓班的要求。
對此,校方還沒來得及決定呢,賈璉就到了濟南。
很明顯,事情的起因是恩科的考試,濟南離得近,訊息來的快,得知殿試內容全是實學時,舉人們固然義憤填膺,集體去提學大人那裡鬧了一陣,得知無法改變後,立刻做出了靈活的調整,這才有了實學培訓班的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