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宋世祖

第159章 先佔五路為根基,再圖監國救天下

另外,還可斡旋說服淮南路、江南東路官員,予以配合。淮南路和江南東路夾在我京東路與兩浙路之間,當地官員如若泥古不化,拒不配合,也有可能壞了大事。若真有那般情況,大王也可事急從權,掃除不作為的奸佞!當年漢末之時,董卓篡逆,孫堅討伐董卓時,南陽、荊州官員不供軍糧、阻撓討賊,皆被孫堅正法。只是孫堅本身出身寒微,手段粗暴,才為人詬病。但大王卻不同,大王身為帝室之胄、仁義佈於四海,今為華夷之辯、為天下衣冠而戰,誰拖後腿誰便是大逆!臣以為,可請同在京東路的東道副總管朱勝非朱相公一起來,共議此事,並聯署傳檄淮南路、江南東路,說服當地同僚配合。”

張叔夜口中提到的朱勝非,也是當時地方上的重要權臣了。“東道”就是包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還包括一部分其他轄區。之前金兵南侵的時候,“東道總管”在應天府宋州被攻破時就殉國了,只剩下朱勝非這個副總管算是當地最重量級的角色。

原本歷史上,朱勝非也是後來決策擁立趙構的重要人物,宗澤等人也要名義上受他節制。

不過現在歷史已經被改變,因為金兵進攻汴京的路線出現了重大調整,不是從西北邊而是從東北邊打到汴京的。所以汴京東北邊已經沒有大宋的官府力量存在了。

宗澤也不在磁州一帶(磁州在開封東北),而是被逼到了開封的西北方向,連帶著李綱也在開封的西北方向戰區,暫時不可能跟趙子稱聯絡上。

這些人大致在河洛盆地一直到鄭州一帶活動,也可能是在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河內地帶輾轉抗擊,總之趙子稱也不知道他們的近況,只能是估計。

趙子稱想了想,對於這個建議還是接受了。不管稱不稱帝,監不監國,先把實打實的地盤整合起來、維持秩序,這是最關鍵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稱帝的事兒可以等打探清楚其他宗室的訊息,謀定而後動。這種時候,也不用在乎搶時間,沒那個實力的人,跳出來太早無非是找死。

原本歷史上,趙構登基之前,不是沒有趙宋宗室想過搶先稱帝,尤其是幾個離得汴京越近的旁支宗室,都把問題想簡單了。覺得“皇帝沒了、金兵退了之後,誰先搶先回到汴京誰就能當皇帝”,然後就做了出頭鳥。

歷史上持這樣想法的,包括趙廷美的後人趙叔向,還有濮王系的旁支趙世框,他們都是幹過“趁金人搶劫完了撤兵後,趕緊趕回汴京,然後稱帝”的事情的,結果這倆人後來都被趙構以謀反罪處死。

沒有實力的人,空有一個搶時間搶得早的優勢,簡直一點屁用都沒有。何況趙子稱的地盤距離汴京太遠,他在這種事情上很吃虧,也就索性不當出頭鳥了。

所以一番核計後,趙子稱很快在僅有的三個主要文官一致合議下,拿出了第一步方略:先把京東兩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儘量捏在手上,跑馬圈地能整合多少算多少。

然後,稱帝暫時就不想了,但是可以考慮先監國抗金。

監國的身份是可進可退的,也確實符合眼下天下無主、但又需要抗擊異族強敵的局面,監國一般監個半年都是沒問題的,然後等形勢明朗了,再做定奪。

何況,歷史上哪怕是趙構那種血統極近的,他在親哥哥被抓後,也不是馬上就能稱帝的。歷史上趙桓在靖康二年二月底被擄走,趙構還得憋到五月初一才稱帝改元。

以趙構的血統,都得等上將近三個月時間蒐集情報、通知各地、走流程。趙子稱血統更遠,哪怕最後能走到那一步,需要的準備時間也肯定比趙構更久一點。

定下了路線圖後,趙子稱也不含糊,在五天之內,就先通知到了朱勝非,把對方弄到濟南,一起商討大事,朱勝非在簡單的說服後,就首先投入了趙子稱的幕府。

除了朱勝非之外,還有京東西路地區一名主要地方官員、之前負責籌措轉運軍需工作的權邦彥。因為鄆州、兗州被攻破,也丟掉了轄區,在趙子稱派人招攬朱勝非的時候,權邦彥也一路跟來了。

權邦彥雖然沒什麼實力,但好歹也算一個吉祥物。在這種宗室需要拉攏更多重臣給自己站臺的局面下,多拉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總沒壞處。到時候還能作為心腹派出去填補其他地方官因為意外出缺的局面,更好地掌握地盤。

搞定這些人後,趙子稱又讓朱勝非、張叔夜、權邦彥、陳過庭一起處理,分頭出擊聯絡各方。

在短短半個多月之內,趙子稱的人就聯絡上了駐紮在揚州的淮南路安撫使周格;

還有剛好在江寧(南京)、臨時被任命為江南東路主官的趙明誠(李清照她老公);以及身在杭州和姑蘇的兩浙路主官趙約、魏憲等人。

甚至還有意料之外的福建路黃裳。福建這地方本來就是兵家不爭之地,黃裳那種命長得不行的萬年掛機戶又向來沒什麼存在感,從趙子稱出道搞《萬壽道藏心得》那年,黃裳就在福州宅著了,如今都過了整整八年,他還是一點沒挪窩。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被趙子稱的地位、名聲、人格魅力所感召,或是考慮到之前跟他的交情,或是因為自己也剛剛機緣巧合上位根基不穩,紛紛選擇“暫時聽命於趙子稱調遣,以圖共赴國難、抗擊韃虜”,反正不會打仗沒兵力也沒關係,只要肯出錢出糧支援抵抗就行了。

說句題外話,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也是大宋的偏遠支宗室,是趙匡胤一系的,已經是第七世孫。趙明誠他爹趙挺之跟趙子稱同輩,當年還做到過右僕射,可見北宋一朝,對於早就出了五服的偏遠宗室做官,是沒什麼限制的,因為血統太遠一般認為毫無威脅了。

只不過趙明誠那一支,中間有好幾代都是長房,所以年紀就大了。趙明誠一個四十好幾都奔五的中老年人了,按族譜論還得喊趙子稱這種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叔。

誰讓趙子稱家每一代都是最小那房,每一代拖個十歲,六代下來就累計拖出去五十歲了。

一番折騰下來,趙子稱幾乎沒花什麼成本,至少爭取到了相當於後世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四省地盤的支援,前後滿打滿算也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整合時間。

然後,他就開始整合地盤,收攏軍權,把兩浙路的楊志、林沖、魯達等部,以及梁家的江防水軍,都逐步往北調。

原本駐紮在長江裡的水軍,都及時北移佈防、確保淮河防線不失。而楊志林沖這些北方將領,本來就是更擅長陸戰而非海戰,前些年被安置在鎮海軍位置上數年、不過是藉著驅除沿海方臘餘孽的由頭。

現在趙佶趙桓都不存在了,也沒必要再演了,讓他們重新復歸陸軍編制,把水軍整合到梁家或是別的水軍將領指揮體系下面。

高麗那邊的地盤,也可以慢慢洗白,比如宋江可以明著被詔安變成朝廷官員,趙子稱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就能以監國身份召宋江入朝,然後把高麗的地盤慢慢變為直轄。

當然,目前趙子稱能輕鬆整合的地盤也就那麼多了,再想贏得更多的支援,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努力就會陡然提升。因為沒有官職、爵位或者同僚朋友關係方面的直接加成了。

或許他還可以籠絡一些中樞朝臣或是西軍武將,但沒那麼容易籠絡地方實權大員。其他各路的地方官,趙子稱基本上沒交情。

他只能指望先跟金人幹一仗,實打實打個勝仗,把“秀王才是唯一有希望拯救大宋、拯救漢人天下”的旗號立穩了,才能讓中樞朝臣集體轉向。

好在值此國難之際,打仗的機會總是不缺的。金人在俘虜了趙桓、佔住了河南河北之後,很快就發起了新的攻勢。

金人還非常囂張地兵分兩路,一路往東一路往西。往西那路自然是想進入河洛平原、追擊大宋的西軍殘部。

之前汴京城破時,劉延慶也在潰兵中死了。雖然不是正面死戰到底而是逃的時候死於亂軍之中,但畢竟是死了,也算殉國。往西撤到洛陽一帶的西軍,現在全靠劉光世、韓世忠等年輕一輩將領撐著。

完顏宗翰分出一股偏師往西進攻,同時讓老四完顏宗弼(金兀朮)分兵五萬,往東朝趙子稱的地盤襲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