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

第51章 莊王稱霸

楚莊王十七年,白國一百七十四年

經過孫叔敖兩年的治理,楚國國力提升不少,糧倉滿溢於地,兵甲光滑如鏡。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鄭國。

這是楚國這些年來所發動的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攻勢最猛的一次進軍。開往鄭國的道路上,兵戈如林,戰車滾滾,黃沙密佈,空氣中彷彿瀰漫著鋒利的金屬,一吸進肺裡,割得人生疼。面對如此大好時機與雄壯的軍隊,站在戰車上的楚莊王感覺彷彿只要他想得到的東西,都唾手可得。

不久,楚軍就將鄭國團團圍住。鄭襄公一看這陣仗,嚇得根本不敢出城迎戰,楚軍只得繼續圍困。圍困了十七天之後,鄭襄公準備求和,命人占卜,結果卦象顯示不吉利;準備與楚軍作戰,卦象卻顯示吉利,於是鄭襄公下定決心要和楚軍決一死戰。

隨後他向著鄭軍說:“我本來想要投降以儲存鄭國的百姓,於是占卜詢問上天,可是上天說不可以,這樣會讓我們鄭國亡國,於是我又問,據稱拼死抵抗可以嗎?上天說可以,這樣有機會守住城池,儲存社稷。

所以,將士們,天要我們拼死守城,難道我們要違抗上天的命令嗎?逆天而行是可以的嗎?不,我們要順天意,絕對不要退後半步啊!”

楚莊王見都這麼多天了,鄭國還是不投降,於是命令楚軍分成三部分,一部防守大營,一部休息準備替換,一部攻打城池,三個部分輪流。

於是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城牆激戰,楚軍最終還是憑藉兵力優勢佔領鄭都的城牆,鄭襄公見大勢已去,只好袒胸露臂,親自牽著羊向楚莊王請罪以求和,說:

“我不能順從天意,沒能遵守信用好好侍奉您,使您帶著憤怒來到敝邑,這是我的罪過啊,如此我又豈敢不一切聽從您的命令?您想如何處理我就如何處理我,哪怕把我丟到遙遠的海邊,或是讓我作為奴僕侍奉您,都由您來決定。

不過如果您能承蒙顧念以前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為厲王、宣王、桓公、武公保留祭祀的地方,不滅亡他們的國家,讓我們轉而侍奉您,哪怕是作為楚國縣,這也是對我們的恩惠啊,不僅如此,這也是我的願望,但我又又不敢奢求這樣希望。我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表露我心中的話,還請您能仔細考慮。”

楚莊王見鄭襄公的如此做派,準備同意他的請求,旁邊的人說:“君上,不能答應他啊,已經得到了一個國家就不能再經行赦免,到嘴的肉難道還要丟棄嗎?”

楚莊王說:“他們的國君能夠屈居人下,這一定能得到國人的信任以及合理的使用國人,這樣的國家即使我們佔領了下來,恐怕也是難以治理的,放還他們吧!”

於是下令楚軍後退三十里,允許鄭國講和,隨後與鄭襄公築臺會盟,定下鄭國送質子良出到楚國為質,以及和楚國結盟的盟約。

另一邊,晉國派出軍隊準備救鄭,途中聽說鄭、楚兩國已經講和,就是否繼續與楚戰的問題詢問將領,晉軍內部頓時就產生分岐。

此時晉軍分為三軍,荀林父為中軍將,先縠為中軍佐。士會為上軍將,郤克為上軍佐。趙朔為下軍將,欒書為下軍佐。趙括、趙嬰齊任中軍大夫。鞏朔、韓穿任上軍大夫。荀首、趙同任下軍大夫。韓厥任司馬。

中軍將荀林父認為楚國強大、穩定,不可與其相爭,想要退兵。上軍將士會同意荀林父的說法。

而中軍佐先縠卻認為:“晉國之所以能稱霸於天下,在於軍隊的勇武和臣子們的盡力。如今失去諸侯,能說是盡力了嗎?有了敵人卻不去迎戰,能說是有勇武嗎?如果從咱們手中丟掉文公創造的霸業,那我還不如死去算了。”

於是,先縠擅自率中軍副將所屬的軍隊渡過黃河追擊楚軍。荀首認為先縠的做法太過於激進,到時候出了問題,他如何負責。

而司馬韓厥擔心先縠孤軍深入,建議荀林父率領其餘軍隊渡河。荀林父同意了,下令晉軍渡過黃河,不過只是停留在黃河對岸,沒有再往前推進,因為現在晉軍內部將領的意見還是很不統一,三軍各行其事。

此時,楚莊王已經北進至郔,打算飲馬黃河即班師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過黃河,楚莊王本想馬上撤兵,但這時大臣伍參主張迎戰,孫叔敖立馬出來反對,說:

“我們去年攻入陳國,今年又攻入鄭國,難道以後就沒有戰爭了嗎?交戰後如果不能獲勝,我們的損失會有多大啊!到時候就是吃了伍參的肉還不夠抵罪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