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座小酒館

第370章 良心何在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子。在村邊的破茅屋裡住著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著茅屋後面的18棵老茶樹。因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從老茶樹上採下來很少的茶葉,而且茶葉的質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每天,老婆婆都用從老茶樹上採下來的茶葉沏茶,讓過往的行人在這裡歇歇腳、解解渴。有一天,一位老爺爺來到老婆婆這裡喝茶。

他看到茅屋外有一個破石臼,就指著它對老婆婆說:“這可是個寶貝,把它賣給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著說:“這哪裡是什麼寶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爺爺連聲說“謝謝”,就去找人幫忙來搬破石臼。

老爺爺前腳剛走,老婆婆緊跟著就忙活起來了。

原來,破石臼裡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動物糞便什麼的,已經很髒了。

老婆婆可不願意把這樣一個髒東西送給人。所以,她趕緊把破石臼裡面的東

西都埋在了老茶樹下面,又把破石臼洗得乾乾淨淨的。

老爺爺回來了,他看看破石臼,問老婆婆:“這裡面的東西哪兒去了?”老婆婆領著老爺爺來到老茶樹前,把剛才做的事情說了一遍。

老爺爺笑呵呵地說:“我說破石臼是寶貝,是因為它裡面盛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寶貝呢!瞧,你把寶貝都埋在老茶樹下面了,我也就放心啦。”說完,老爺爺瀟瀟灑灑地走了。

後來,這18棵老茶樹長得枝繁葉茂,採下來的茶葉嫩嫩的。香香的,用這些茶葉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後來,龍井這一帶都種上了茶樹,這裡出產的茶葉就是大名鼎鼎的“龍井茶”。

相傳,清朝時期,滕縣辛莊有個名叫鍾璜的秀才,很有才華。

有一年,滕縣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會考舉人。

發榜後:鍾璜名列榜首。不光這兒,各縣的秀才,哪個也比不了滕縣參加考試的秀才,主考的學院大人,宣佈滕縣為這次會考的第一。

誰知其餘各縣的秀才不服氣,他們集合起來去找學院大人質問。

湊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學院大人乘坐的鸚哥綠呢子大轎,他們就圍起來不讓學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語,問滕縣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學院大人被這夥酸不溜球的秀才糾纏得沒法,就說:“我出個上聯,當面考考你們,對得上,算你們有才學;對不上,那可要甘敗下風啦。”說完,就出了個上聯:掰開石榴,酸子擠成一片。

這夥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腸刮肚,苦思冥想,怎麼也對不上,可巧鍾璜也來到轎前,聽了學院大人讓對對子的事。

學院大人看到了鍾璜,就問:“你不是鍾璜嗎?”“學生是鍾璜。”

“你對得上來嗎?”“學生已想出下聯。不過還是讓眾學兄先對,對不出,我再對吧。”

等了老大一會子,各縣的秀才還是對不上來,鍾璜就唸出了聯:折斷藕結,絲紋分裂兩邊。學院大人聽了哈哈大笑,這夥秀才不得不分列兩邊,閃開道路,讓學院大人的大轎透過了。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HF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為人正直,少年時便以孝順而聞名。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時,包公中了進士,當時28歲。

包公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但是他的父母因為年老多病,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在身邊,那麼這個兒子不能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

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著兒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種情況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辭去官職照料父母。

由於父母不願跟隨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們的稱頌。

幾年後,他的父母相繼離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動辭去官職,照顧父母,說明他不是那種貪戀官場的人,更體現出他是個孝順的人,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懂得回報,這一點,值得大家學習。哈尼族有個的接骨醫生,配製了一種接骨的草藥,醫治骨折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止痛、止血、消炎,藥到病除,他被人們譽為接骨“神醫”。奇怪的是,這種接骨術並非祖傳,而是蜈蚣教給他的。其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正午,這個哈尼族醫生在山路邊的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間他看到一條20多厘米長的大蜈蚣爬過來,它瞪著小眼,兩排長足在蠕動,搖頭擺尾,令人生畏。

他擔心蜈蚣來刺螫,就拔出長刀,輕輕砍下去,把它斬成兩截。因為蜈蚣的每一節都有神經節,所以蜈蚣被斬成兩截後,神經節還會分別起作用,斷體在不停地掙扎和蠕動著。

過了一會兒,他發現另一條蜈蚣爬過來了。當它看到自己的同伴已經奄奄一息時,十分焦急,繞著兩截斷體轉了轉,然後用鼻子嗅了一下,便匆忙向草叢裡爬去了。“蜈蚣在玩什麼把戲?”有心的哈尼醫生出於好奇,沒有再砍死這條蜈蚣。

不久,這條蜈蚣又爬回來了,嘴裡噙著一片嫩綠的葉子。哈尼族醫生出於好奇心,就仔細瞧著它。只見這條蜈蚣把斷體連在一起,然後將這片嫩葉覆在連線處的上面,自己卻安靜地守在旁邊。

大約過了半個多時辰,奇蹟終於出現了:那條被斬成兩段的蜈蚣竟然連成一體了。

它慢慢地蠕動了幾下,然後開始爬動了。最後,它爬進草叢,又爬上大樹的縫隙中。

哈尼族醫生撿起那片遺留在地上的葉子,仔細辨認,發現這是長在一種細藤上的葉子。

於是,他採了很多這種葉子,裝了一大包揹回山寨。

他先將葉子搗碎,然後打斷雞腿,將藥敷上包好。過了3天,解開一看,雞腿骨也連線起來了。

後來,他把這種樹葉用在骨折病人身上,也很有效果。就把這種樹取名接骨木。

古時候有個富陽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過錢塘江。船到江心的時候,忽然發現江中漂著一截三尺長的蘆葦。蘆葦上有一隻螞蟻急匆匆地爬來爬去,不住地從一頭爬到另一頭,眼看就要掉進江水裡淹死啦。

董昭之是個好心腸的人,他讓船駛近蘆葦,想把蘆葦連同螞蟻拾上船來,同船的人反對道:“這是蜇人的毒蟲,你敢拿上船,我們就踩死它!”董昭之沒辦法,就用繩子一頭縛住蘆葦,一頭拴在船舷上,拖著螞蟻靠了岸。螞蟻死裡逃生,爬到陸地上飛快地跑掉了。

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個夢,夢見上百個穿著黑衣服的人來找他。為首的一個黑衣人向他行禮道謝,對他說:“我是螞蟻的王,今天不慎掉進江裡,幸虧您救了我的命。今後您要是有什麼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訴我,我會盡量幫助您。”

董昭之醒後,覺得這個夢很荒誕,就沒有理會。

數年後,董昭之因為四處維權得罪了官府,被抓進大牢,申訴無門,無法脫身。

萬般無奈之下,他想起了那個荒誕的夢,覺得不如試試看,也許是個辦法。他從牢裡找到幾隻螞蟻,對它們說:“我是富陽董昭之,我被關在牢裡啦,快去告訴你們的王,讓它想辦法救救我吧!”

螞蟻們愣了一會兒,匆匆忙忙爬走了。可是,接下去一連三天都沒有動靜,董昭之有點絕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無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螞蟻說話。

三天後的深夜,下著大雨,電閃雷鳴。睡夢中的董昭之又夢到那個黑衣螞蟻王,蟻王大聲叫喊著:“快起來!快起來!”董昭之猛地驚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牆壁“嘩啦”一聲塌陷出一個窟窿,成千上萬只螞蟻密密麻麻地從窟窿裡爬走了。

董昭之知道這是蟻王帶領螞蟻們蛀出來的逃生通道。他滿懷感激地向螞蟻們拜了一拜,趁著雷雨之夜越獄逃跑了。

後來董昭之一直告誡他的後代子孫,積德行善要從點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十分喜歡有關龍的東西。

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明白了,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

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樣說我是怪物呢?

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髮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

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異常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十分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

他每一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貌和形象,經常在自我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

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這就是文字的由來。

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園峽中段黃河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

百姓稱之為將軍柱。傳說這個將軍柱是魯班修建的。

當年魯班周遊列國時,來到桑園峽邊上,為方便兩岸人民的來往。魯班把橋墩的位置選在了將軍柱的這個地方。從此,魯班早出晚歸,負責施工,半年過去了,橋墩在漸漸長高。

有一天,魯班的妻子送飯到岸邊,等了一陣不見魯班,便到岸邊看個究竟,誰知她在岸邊看見一個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著巨石,一個手拿著鐵錘在幹活,他的妻子哎呀一聲驚叫。魯班一慌,一錘砸在了自我腿上。

手中的石頭也飛到了對岸的山上,橋也就沒有建成。

至今在將軍柱上有一個十分光滑的.石頭,好像是整個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間則是脊柱,把石頭一分為二,好像是長期靠著休息時留下的。傳說這就是魯班造橋時所留。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可是的事了,可是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

神農覺得自我有保護好自我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藥草,找到後他都先自我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終最終找到了能夠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藥草。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後,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後,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

女媧發現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可是它們缺少著創造本事,於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我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造的這些人應當和自我有點區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後肢(雙足)。

之後用施放了法術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並且這些人都具有自我獨立的思想。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稱河伯。他站在黃河岸上。望著黃河水自西向東流,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的水神!”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始終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河伯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歡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我,這話說的就是我呀。

今日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浙江衢州府蓮花鎮有一位名叫,趙美孃的寡婦。正值二十五歲的年華,人如其名,貌美如花,溫婉賢淑。然而,紅顏薄命,結婚不到五年,丈夫便離她而去,徒留她與五歲的兒子相依為命。

生活雖苦,但她堅韌不拔,將家中的全部積蓄傾囊而出,在街頭租下一間店鋪,專賣豆腐。她的豆腐獨具一格,清爽滑嫩,香氣四溢,方圓十里皆可聞其香。人們紛紛慕名而來,生意日漸興隆。於是,人們親切地稱她為“豆腐西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